追清逐绿 一马当先

湖州日报 2022年04月14日 史舒频

项飞 王洁涵 陆一平 伊凡 施莉娜 盛少波 谢尚国 李则名 摄

  记者  史舒频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四月的南太湖畔,绿意正浓。

  绿色,除了在山水间次第铺开,还凝聚成一股股发展动能,涌进每一位奋斗者的心间。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绿色低碳共富”这一始于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凝练表达,在市两会期间,依然是代表委员的高频热词。

  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开展新一轮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路在何方?探向何处?连日来,代表委员仔细研读报告,深入思考、建言献策。

  “绿色低碳共富奋斗目标的确立,让我感到绿色产业正站上发展的‘风口’。”市人大代表、美欣达集团总裁芮勇说,从产污型企业一路发展到环境友好型企业,美欣达目前至少有10个环保类项目陆续上马,“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发展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政府和企业携手努力,湖州一定能尽早实现碳达峰。”

  绿色产业做“加法”,高耗能产业做“减法”。来自湖州师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市政协委员谢舟表示,要把握产业发展的“时”与“势”,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要把握产业布局的“速”与“能”,通过串联高颜值“创谷”,撬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来自安吉县的市人大代表胡恒怡对报告中提到启动实施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开展竹林碳汇收储和交易等内容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农业干部,她心中有一笔账:安吉有毛竹林87万亩,年产碳汇近34万吨,按目前每吨50元计算,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600余万元。她认为,要尽快完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的中心运营体系,推出更多、更精准、更低利率的金融工具,支持这一新型碳减排项目建设。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这是不少代表委员对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推进的共识。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不久前在新时代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上发布的实施方案,认为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共富目标相结合,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符合湖州实际,并建议湖州要提高改革创新度,继续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多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当前,环境与经济形势更趋复杂。然而,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这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机遇。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张海燕递交了《关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体系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她认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大势所趋,也是湖州绿色低碳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必要手段,要逐步完善生物物种名录、多渠道建立参与和保护机制、强化生物监测能力储备、探索保护和利用的共生共赢模式。

  “这些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州的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从认识到实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长期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市人大代表杨晓红认为,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是一项艰巨任务,好在湖州有基础。“美丽浙江”考核“九连优”、首获“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无废指数”居全省第一……杨晓红如数家珍,她表示,政府要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精准度,加快形成多元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环境管理网络,全面提升环境服务效能。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在塑造绿色变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勇当制度集成创新的示范者。市政协委员陈绍华表示,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制度创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要创新绿色低碳共富考核奖励机制,按照推动GDP与GEP协同增长的思路构建评价体系;要创新绿色低碳共富立法保护机制,用法治方式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产品交易等。

  少用一张纸巾、多乘一次公交、力行一次“光盘行动”……更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被代表委员提及。他们纷纷表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绿色低碳发展作贡献。

  大家坚信,只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持之以恒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湖州一定能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一马当先,为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湖州智慧、湖州方案。

  (记者  项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