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思思
本报讯 11月4日,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的庆渔堂“共富数字渔仓”项目内,智能水循环系统平稳运行,数万尾鲈鱼、黄金鲫和黑鱼在智能蜂窝池中游弋。预计本月底,随着首批成鱼出仓,这一国内单体最大的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将正式投产。
记者走进渔仓看到,一个个直径5米、容量30立方米的智能蜂窝养殖桶整齐排列,每个桶能养2500尾鲈鱼,相当于一亩鱼塘的产量,土地利用率提升了10倍。在这个大型“鱼类公寓”里,循环水系统24小时运转,实时监测并调控水体;养殖桶内的传感器像贴心管家,实时掌握鱼群活跃度与健康状态。
“过去养鱼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说话。”德清县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晓东介绍,该项目占地700亩,建设了近3000个智能蜂窝池,年成鱼养殖能力达500万公斤,苗种承载能力2500万尾,年产值约3亿元。
养鱼先养水。据介绍,该项目采用“三级循环”处理系统,先过滤颗粒物,再通过微生物分解氨氮,最后吸附净化,从而实现污水零直排。净化水日循环10次,既节约水资源,又改善养殖环境。在上市销售前,成鱼会被移至清水槽池,经历为期10天左右清水不息流动、全程不投喂饲料的“活水吊养”。沈晓东揭示奥秘:“这样能有效清除鱼体内残留的泥腥味物质和多余脂肪,从而显著提升鱼肉品质。”专业检测显示,吊水工艺可使鱼肉蛋白质含量提升15%以上,脂肪含量降低约20%。
据了解,“共富数字渔仓”项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德清路径”。“过去一条鱼从产地到餐桌需4至5个环节,损耗率高。”沈晓东介绍,今年7月公司与“叮咚买菜”签约了“一公里深”计划,将养殖到销售环节压缩至1个,实现产地仓、暂养仓、销售仓一体化,消费者下单后24小时内即可收货,并可通过数字化溯源系统查看水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率与品质显著提升。
据悉,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共富数字鱼仓”项目不仅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更探索出“政府+数字化零售平台+科技企业+低收入家庭认养户”四位一体共富模式。在德清,“合伙养鱼”正成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新路径。低收入农户签约成为“共富渔仓合伙人”后,可认养一桶鱼,所需的资金由德清农商银行提供贷款,县红十字会提供贷款贴息,农户无需垫资。养殖全程由德清庆渔堂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托管运营,并设有7.2%的年化保底收益,实现“零门槛、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