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潞与小院主理人沈佳乐
我叫沈佳乐,潞与小院的“院长”,一名从设计行业“跨界”扎根乡村的“90后”。在投身乡创之前,我长期从事设计工作,日复一日地制作着“商业产品”。渐渐地,我意识到手中的非遗手艺仿佛被抽离了温度,少了些“烟火气”,甚至丢失了灵魂。
与潞村的相遇,是一场非遗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一次偶然的采风,我走进这座被誉为“丝绸之源”的古村落。这里,才是非遗生长的原生土壤,比城市更适合做沉浸式的非遗体验。于是,我裸辞、凑钱、租下一方老院,取名“潞与小院”。我的二次创业,本质是让非遗“回村”,回归它本应扎根的地方。
在小院,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绣着潞村水榭的蚕丝扇、被装裱的儿童脸谱、可当成手链佩戴的香牌……我们开发了近20种非遗体验项目,它们“可触摸、可带走、可使用”。我想打破展馆中那道无形的玻璃隔阂,让非遗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文化只有落地,才能“活”下去。
初来乍到时,几乎无人知晓小院的存在。我们靠着一件件作品、一次次体验,慢慢积累口碑。潞村深厚的“丝绸之源”底蕴,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带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累了,可移步屋顶咖啡区,可远眺稻田起伏,也可静听蝉鸣阵阵。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融合,小院也渐渐站稳了脚跟。
身为附近学校的兼职手工老师,这另一重身份让我对“体验式传播”有了更具象的感知。我不想只传授技艺,更希望传递潞村的慢生活哲学——就像剥蚕茧需要耐心,生活也需要沉淀。这是城市中难寻的成长课,也是我选择回村的初心之一。
回望这段历程,我想是双向的成就:对我而言,是把爱好变成事业,在乡土中找到归属与踏实;对客人来说,这里是一处可以放松身心、感受文化的港湾;对乡村来说,我用非遗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潞村,感受宋韵风情。青年入乡的意义,也正是用新的视角激活古老的文化。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近年来,湖州大力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为青年搭建平台,优化创业环境,这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期许,我也有了许多新计划:与村里的手艺人合作,引入湖州竹编、湖笔等更多非遗项目;开设直播,教大家制作简单的蚕丝小饰件;将后院扩建成“非遗小课堂”……我想让潞与小院真正成为青年与乡村对话的窗口,读懂这片土地的古与新。
(记者 朱乐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