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庭 汪雪芬 沈佳丽
近年来,德清县通过“乡贤参事会”制度的不断探索,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绩效,推进了“社会治理社会化”的进程。
如今,德清县已培育发展乡贤参事组织107个,累计参事4125次,服务5633次,受惠群众18多万人次,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县乡贤累计回乡投资项目281个、资金190亿元;累计设立公益基金和个人民间奖项177个、资金5600万元。这些乡贤参事会及其中的乡贤们在德清县的基层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但致力于乡村的经济建设与民主议事,还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能力来动员、整合资源,高效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形成了“小事找乡贤,大事找政府”的乡村治理的新局面,在民意吸纳、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多元治理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有料、有用、有益的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随着乡贤参事会深入到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之中,德清县乡村社会的治理成果显著。乡贤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参与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乡村的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优化,乡贤们利用自己在商业资源或企业经营方面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将自己所办的工厂直接迁回村里等方式,大大带动了村庄的就业,提高了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德清县通过乡贤参事会这一制度,吸纳了大量的乡村本土精英以及从乡村走出去且在外有所成的精英回乡为德清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促进乡村的民主议事与民主决策。乡贤参事会除了投身家乡经济发展之外,也在村庄的议事决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这不但符合德清县当初决定在各个乡镇成立乡贤理事会时所设想的促进乡村自治的功能,而且也推进了各个村庄的民主决策水平。在关于村庄公共利益的事务中,积极参与讨论,献计献策,促进了村庄的民主议事与民主决策。德清县鼓励乡贤参事会实行“六环节”参事议事制度,通过对这一流程的严格规定,来规范乡贤们参与村集体事务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各个村结合自身的特征与需求,灵活制定与村情相适应的议事制度。
第三,完善乡村的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方面,乡贤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与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援助、社会帮扶、矛盾调解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共服务也是目前乡村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越来越注重社会需求层面的事务,民众日益开始关注表达自我利益与需求,政府则越来越多地做出适当的回应。在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方面,乡贤们的功能发挥到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助力乡村的治理与振兴。各个乡贤参事会不但创设出法制村官、百姓留声室、社会工作室等工作方法与形式,来了解民众的需要、诉求与建议,并且还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同时,在公共服务的硬件方面,乡贤们致力于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使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使村庄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好评。
在德清县的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从个别乡村能人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之中,到大量乡村精英组成乡贤组织,再到乡贤参事会的常规化运行,既是德清县通过吸纳社会精英优化乡村治理的尝试,也是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推进。“乡贤参事会”作为村庄和社区治理社会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乡村能人的组织化。“乡贤”的定义是“对有作为的官员、有崇高威望或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的尊称。包括因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本土精英,因求学、就业、经商而走入城市的外出精英,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前来投资兴业的外来精英”。同时,将乡贤参事会界定为“由热心服务本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乡贤自愿组成的,具有公益性、联合性、地域性、非营利性的基层社会组织”。通过政府的指导与法律法规的详细规定,通过对“乡贤”与“乡贤参事会”的明确界定,将乡村能人纳入基层治理的范畴,大大扩展了治理的主体范围,积聚了基层治理的能量。
乡贤参事会的制度化。在组织化乡村能人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其服务效率。2019年4月,德清县地方标准规范——《乡贤参事会建设和运行规范》出台,对乡贤参事会的基本要求、机构建设、运行管理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共包括19个大项、35个小项。随着《乡贤参事会建设和运行规范》的出台,开启了两个层面的制度化进程:一个是乡贤参事会的制度化,另一个是基层治理,尤其是村庄治理的制度化。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乡贤参事会参与基层治理还意味着,乡村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努力,而不再是完全由基层政府和村干部一肩挑。乡贤参事会涵盖了一个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最大程度地动员了村庄内部的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而且,能够很好地发挥乡村能人与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他们亲身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使之加深自己是村庄主人的认知,从而有更强烈的认知来承担村庄治理的责任,进而,不但促进村庄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化与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推动多元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
(作者单位分别系德清县委党校、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德清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