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国梁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菰城湖州有史以来第一辆公共交通汽车开行至今,刚好风雨兼程了半个世纪。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杭长(杭牛)铁路途经湖州的火车开通了,每天始发两对往返客运列车,掠过这个着实不起眼的湖州小站,给江南水乡平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鲜、温暖和改变。此时此刻,全城奔走相告、人人皆知不在话下,只是湖州火车站设在西门外三天门再过去好长一段土路的罗家浜村,距城里十五六公里不止吧,那是一个没有私家车、自行车鲜见、长途客车不达的年代。
西南望铁轨,路长道又远。好在与客运列车同步接送旅客的公交公司应运而生,开出了第一条公交线,也就是后来一直与湖州火车站、高铁站接轨半个世纪的公交13路线。
图个新鲜、长点见识,我和小伙伴在家门口的湖城中百公司公交站跳上车,沿着今天看来路况不是很好的国道,特别是进入三天门左拐后的乡间石子小路,左晃右摇,颠簸前行。当时的票价是累站计算的,虽然才三五分钱,但对于囊中羞涩的小屁孩来说,节省那一两分硬币意味着可以多乘几趟公交去看火车,于是宁可多走几站路,出西门后再上车。
“公共”两字很沉重,民生实事总关情。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递增、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公交绿色出行的湖州味道在不经意间越来越浓。半个世纪以来感受比较深的是:最早独来独往的13路陆续迎来了公交大家庭的众多兄弟姐妹,特别是这些年新辟公交线路频仍、车辆提升加密;数字化体现在智能电子站牌上,能预见班车距离还有几站,不再为久候不至、确不定班次而“弃乘”和“骂娘”了,尽管还没有大批量普及。就说到火车(高铁)站的公交线路,从原来只有13路一条线,现在已扩至12条,从城区各个方位的“小站”汇聚到通向诗和远方的“大站”。我浏览过站牌,其中,从南浔区方向直达的公交车有5条线、织里2条。
公交车上的故事很多,今年6月21日上午,我在西南公交枢纽候车外出。一个转身,迎面来了一辆大红色、标有501路和2元票价的公交车,仔细一看,是到安吉的。我恍然大悟,今天是湖城至三县城际公交线开通之日,并实现市县同政策、同服务标准、同运营票价、同运营方式、同卡全市乘车等的利好。
我临时起意,想看看到德清的公交车是什么样式的。等了十多分钟,一辆柠檬黄的801路城际公交徐徐从站里开来。我知道,到安吉、德清的城际公交是在西南公交枢纽始发,而到长兴的其中一条线是从旅游集散中心开出的。
我干脆改变出行计划,重新回城,顺路在杭长桥北堍公交站等到了香槟黄的601路,马上拍个照片。本想再去拍个从高教园区首末站开往长兴的602路公交车,只是一看已拼齐了通三县的三种颜色的城际公交车图片,便忍不住第一时间发微信朋友圈分享了。
望着簇新的601路公交车向长兴方向驶去,我若有所思,当年乘坐菰城第一辆公交车去火车站的心路历程依稀复原了,真是社会大发展,民生无小事。
6月好似公交月,想起2018年6月25日,我从南浔泰安路车站坐公交回湖城。当时在投币时很多乘客难以相信从这一天开始,不管乘坐城市公交车还是城乡(农村)公交车,都是单次2元。他们和我一样以为,南浔到湖城的路程算是比较远的,6元价位本来不是很贵。我就问驾驶员是出于何种考虑?他说,这是公交惠民利民吧。
公共交通是城乡无差别化发展的毛细血管,是瞭望社会前行的窗户和纽带。这半个世纪里,公交车流淌着城乡的风景, 我时不时与同车的人乘坐一段共同方向的路,有的行程长,有的行程短,来来往往,上上下下。日前从市公关协会所属的公交乘客委获悉,我市将迎来创建全国公交都市验收“大考”。同时也初步知道了一点今年的公交新动作:开通优化线路11条(新辟不少于4条),加密延时线路10条,创建微循环线3条、绿色守时线3条和定制、夜间、旅游线3条,公交电子查询准确率不低于98%……
“秋老虎”的天气里,我坐在升级换代的公交车上展望,五十年的绣花功夫让人们和公交“共富”不再是梦。正如前个月,我第一次坐上17路双层旅游观光公交车,从早先的双渎雪藕之乡始发,南北穿过中心城区,又进入半乡半城的南太湖畔,途经30个站。在车上的二层C位俯瞰四方,是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的一路绿色低碳故事。到终点站时,我对驾驶员说,公共交通是见证城乡美好生活的使者,有了这样的生活,人生才五彩缤纷。驾驶员幽默地回应道:这就是群众有所盼、实事实干。一同下车的乘友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