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可持续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议题,也是绿色转型在全球环境治理视域下强调代际发展维度、构建共赢格局的对应性表达。可持续转型以创新为关键驱动力,是一个涉及多阶段衔接、多要素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其中,主体多元化是制定可持续转型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客观情况,应综合各种行动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动机,持续考察技术创新与制度演化的互动过程,促进行为主体之间的行动整合,使之形成有机联动。浙江在推进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现多元主体有机联动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性的机制建设、科学性的政策制定及实施凝聚起各类人才、各类机构推进全面绿色可持续转型的强大合力。
第一,确立面向多元主体的可持续价值导向和驱动机制,鼓励开展“转型创新政策试验”,为实施转型多路径方案、达成多元主体有机联动营造空间、创造场景。可持续转型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性,这种规范性目标能够对各主体行动提供指导,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确立和增强可持续价值导向,并对环境、经济、社会等分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明确的范式指南。浙江政策明确传达了以创新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价值导向。《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中长期规划文件为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需要认识到,转型动态推进过程中往往需要“转型创新政策试验”等手段来验证新的社会技术发展模式。“鼓励因地制宜试验、容忍前沿突破试错”是浙江推进转型创新政策试验的突出特点。例如,鼓励各类人才群体多角度创新、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以干部敢为引领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同时,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了风险分担、容错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第二,关注群体价值冲突、人才流动受阻等现实挑战,建立和完善促进价值诉求实现、人才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打通多元主体联动堵点。可持续转型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弊关系存在差异,甚至可能产生冲突和对立,需要识别并转化价值创造与分配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潜在价值冲突,激发各方对绿色发展中共享价值的认同。引导企业加强对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责任感和获得感,增大各利益攸关方的价值总量。为此,政府须建立相关机制助力企业可持续创新行为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和发展动能,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对表现较好的企业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科技项目立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21年修正)》等鼓励科技创新不仅关注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为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提供融资便利。此外,人才有序高效流动是不同机构主体间开展有机联动的重要形式,需要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畅通人才流动通道等方面入手健全相应机制。浙江逐步建立完善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体系,包括加快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柔性引才用才,支持优秀年轻科学家挑大梁,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等。
第三,以转型管理为技术范本,以价值共创共享为核心,综合考量可持续转型中行动主体的人才、机构、功能三重属性,不断创新和丰富多元主体有机联动模式。一是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政企—社会”的多层次联动结构。构建在战略、机制、组织等角度充分耦合的政企关系,并通过提升政策稳定性有效性以及扩大政府高素养人才数量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政企联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跨界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各方主体特长优势,共创经济、社会、生态价值。二是建立完善融合多要素的包容型联动生态系统。浙江持续健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衔接合作机制,高效统筹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金融、中介、用户等多重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以功能互补、资源整合为导向组建创新联合行动队。加强适应数智时代、掌握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战略型人才,以及能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这两类关键人才群体的协同发力。针对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浙江积极探索跨体制、跨行业、跨区域、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开放共享平台,形成“大兵团、大协同、大攻关、出大成果”的有组织科研机制,同时还推动建立了市场主体联合攻关机制。四是培育和壮大助推多元主体有机联动的桥接力量。进一步推动转型金融创新和发展,成为衔接创新力量的桥梁和转型助推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围绕可持续转型在不同政策主体之间发挥“衔接”“调和”“促成”等功能。
(作者单位系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