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洁涵
盛夏的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山峦叠嶂,竹林摇曳。昨天,掩映在一片绿意中的省级“银宿”尧韵山庄外,外地牌照私家车、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十分热闹。“李阿姨,房间里的空调早就打好了,直接坐电梯上去好嘞!”民宿主宋美芳脚步生风,一边热情招呼新到的游客,一边忙着叮嘱后厨备好少油少盐的午餐。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宋美芳从业16年,亲历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变化。
作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顾渚村有着486家乡村民宿,年接待游客约380万人次。“以前的顾渚村,由于地处深山,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砍毛竹、卖茶叶。”顾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明祥回忆道,年复一年的“靠山吃山”,带来的是自然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春雷般唤醒湖州大地,村“两委”反思后认为:“卖山林资源不可持续,必须要转型!”
随着上海老中医吴瑞安创办的疗养院带火了村里的首批农家乐,村民们争相仿效,纷纷改造家庭住房用于接待游客。望着自家2间斑驳的泥瓦房,宋美芳心一横改造老房,支起10多张1米宽的木板床,“最初的农家乐,全凭包吃包住来吸引游客,难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她说。
转机在于一场“环境革命”。2009年起,村里先后投资6300多万元,建设水顾公路、旅游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后来又启动大规模拆除违建和景区提升工作。环境整治倒逼原来低端的农家乐不断转型升级,很多村民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积极参与。“2016年至2023年间,我们经历了3次改造,从外立面粉刷,到美丽庭院改造、民宿内软硬件全面提升等。”宋美芳先后贷款数百万元升级民宿:1.35米定制床垫取代硬板床,新安装的品牌卫浴锃亮反光,增设的观光电梯穿透小楼可俯瞰后山竹海……设施环境让老客们直呼:“美芳,侬屋里厢变五星级啦!”
顾渚村的上海客群回头率高达70%,有的客人每年要来住五六次。“从不用在线旅游平台,我的客源全靠这个。”宋美芳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几千个“上海亲戚”,“提供简单食宿远远不够,更要注重游客的情绪价值和个性化定制。”有些上海游客讲究饮食,她便钻进厨房研究健康膳食菜单;客人要出去走走,她主动化身当地文化山水“推介官”,耐心讲解水口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她还承包了屋后的5亩竹林,让客人可以挖笋体验农事、林间漫步……这种“宠客”模式增强了游客的情感黏度。几个月前曾入住的魏贤慧阿姨,本月又领着老姐妹来了:“每一次来都有新变化,美芳的贴心让我感到像住在家里一样惬意!”
“以前我们卖床位,现在‘卖’的是一段能让时间慢下来的生活。”张明祥手指划过村域地图,靠着“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穷山村,如今已成为“村景合一”的开放式大景区,户均年入达23万元,并形成一批标杆性的主题民宿。
今年,顾渚村所在的水口乡,百翠西岸庄园、四月天花筑酒店以及211躺赢营地、SEEK早到餐厅、百翠黑真猪餐厅等一批高颜值、互动性强的旅游新业态相继竣工投用,康体养生、农事体验、乡村运动、野外露营、亲子休闲等新场景,让慕名来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咱们这里的旅游呀,越来越有‘花头’咯!”水口乡社会事务办副主任王燕说。
依托绿水青山好风景,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全市共有73个省级、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发展民宿3300余家。一条由“农家乐”到“乡村游”“乡村度假”,再到“乡村生活”的转化迭代之路,正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