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师一句话
孩子回家反复洗手

家长:这是得了强迫症吗?
湖州晚报 2022年07月18日 张璐

  H记者 张璐

  本报讯 “医生,您快帮我看看!这孩子是不是得了强迫症啦?这几天一直反复洗手,检查自己的手,洗了好几遍了,老是说自己手上不干净,要洗好几遍才能放心,怎么说她都不听,真是愁死人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科副主任医师戴红近日在诊室遇到了一位焦虑的母亲。

  “其实和小姑娘一聊,也是事出有因,她还算不上强迫性障碍患者。”戴医生说,小女孩之所以不停洗手,是因为几天前在学校做了化学实验,当时手上不小心碰到了一种化学试剂,而老师又再三强调她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不然可能会有毒。

  “正好这孩子着急赶回教室上课,所以在实验室里洗手的时候不是很仔细,回了家一想老师的话又担心自己中毒,所以反复地洗手。”戴医生表示,据孩子的妈妈说,她自身也比较爱干净,平时喜欢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的个性也追求完美,对自我要求很高。

  我们常说的强迫症也叫强迫性障碍(OCD),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然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性障碍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和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戴医生解释,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这些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

  她介绍,强迫性障碍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常见的形式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及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站在阳台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等。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诊断则需要根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由于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引发的强迫症状。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强迫性障碍的诊断标准,要作出肯定诊断,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而且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戴医生提醒,一定要区别正常的重复行为,以免草木皆兵、诊断扩大化。比如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些重复行为或有既定顺序的动作,像是离开家前会反复拉两三次门以确保门关上了;刷牙总是会按照先用左手拿杯子装水,再用右手取牙刷,接着用左手挤牙膏的顺序进行。像这种习惯行为只是为了提高效率,并不让人感到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