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与希望

湖州晚报 2022年07月30日 王有娣

  H王有娣

  今天,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与大家一起共同庆祝《湖州晚报·散文诗月刊》创刊十周年。值此,我谨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多年来在湖州文学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广大文学工作者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并向支持我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省作协、省文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既是唐诗中的经典,也是歌咏湖州的代表诗篇。湖州自古就与诗有缘,湖州清远山水养育了许多杰出诗人。自南朝的沈约以降,经唐代的孟郊、皎然、钱起,到现代的沈尹默、俞平伯、徐迟等诗歌名家,诗脉一直延续至今。在当代中国诗坛,湖州籍诗人也颇具影响,不仅本地活跃着李广德、周孟贤、柯平、李浔等一批老中青诗人队伍,而且客居在全国各地的湖州籍诗人也很多,如沈苇、汪剑钊、梁晓明、潘维等名家。《散文诗月刊》创刊10年来,始终坚持“立足湖州,面向全国,关注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始终秉持“开放、多元、兼容、新锐”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地,扶植人才,推出精品,搭建起了一个诗人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把《散文诗月刊》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推动新世纪中国散文诗创作、培养青年散文诗人才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首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落户湖州、“南太湖诗会”的连续举办,被称之为“湖州散文诗现象”,在中国散文诗界引起较大的反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湖州文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传承了湖州历史文脉,弘扬了湖州诗歌的优秀传统。

  经过10年的奋斗,《散文诗月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置身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湖州人民对湖州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更对湖州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期待,这也对我们文学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明天的辉煌,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开创。希望《散文诗月刊》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文学艺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扩大影响”,为打造诗美湖州、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正在全市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聚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为加速浙北再崛起,厚植文化自信力。我们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担新使命,为建设新湖州,奋力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作出新贡献。

  衷心祝愿《散文诗月刊》越办越好!

  ——摘自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有娣在《散文诗月刊》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