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东南天一柱——贺《湖州晚报·散文诗月刊》创刊十年庆

湖州晚报 2022年07月30日 秦兆基

秦兆基 著名散文诗评论家,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

  H 秦兆基(江苏)

  多年前,在海南的一次散文诗笔会之余,游了三亚。于海边,见到沙碛之上一块块石头高下相形,散散落落地耸立着。有人指点东边最为巍峨的一块,说:“那就是‘南天一柱’。”海天茫茫,夕阳斜照,那石头宛如巨人用肩膀撑开了蓝天。黄昏星升起来了,似乎是搁在巨人的头顶。归去后,我常设想:如在暗夜之中,看嵖岈巨石背负星斗密布的天空,将是怎样迷人的胜景。

  不久前,见到纪念《散文诗月刊》创刊十年的征文启事,不知怎的将其与多年前观赏“南天一柱”的情境连到一起,幻化为一整幅画:散文诗星空之下,南太湖之滨,《散文诗月刊》如一柱山峰奋力支撑着天宇。“西风瞥见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辛弃疾的词油然于心头泛起。原来,刚才的乍见所悟,缘于多年的积想。

  将《散文诗月刊》视为散文诗星空的“东南天一柱”并不过分。《散文诗月刊》,十年风雨,十年征程,十年耕耘,十年劳绩,这份刊物的读者和散文诗界的朋友都会了然于心。

  散文诗星空需要支柱,需要专业报刊的支撑。因为散文诗要谋求生存、发展,新变;散文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公众,成为社会共享的精神产品;散文诗评论家要使自己的所感所悟,公之于众,都需要一个开放、包容、指向分明并能持续发力的载体。看一下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史就不难明白,如果没有《新青年》《语丝》《未名》《晨报》《京报》《大公报》提供的文学园地,怎会使中国散文诗一下子就走上快车道,涌现出众多无愧于外国散文诗的艺术精品,诸如鲁迅的《野草》、焦菊隐的《夜哭》、何其芳的《画梦录》。

  散文诗需要专业报刊的支撑,更因为散文诗有着有别于他类文体的艺术个性,需要便于探究的对话平台和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不少散文诗先行者意识到散文诗专业性报纸建设的必要,并作出自己的努力。1985年,柯蓝先生在广州筹办《散文诗报》,那是中国最早的散文诗报,可惜没能坚持太久。办刊不易,坚持更不易。能在太湖之滨,把《散文诗月刊》办得有声有色、拥有众多受众、具有全国影响,不能不赞赏她的立意之高,取向之准,不能不敬佩其主事者执着而坚毅的敬业精神。

  《散文诗月刊》,标定“开放,多元,兼容,新锐”的办刊宗旨,“立足湖州,面向全国,关注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纵观《散文诗月刊》十年以来120期专刊,其标定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均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可谓既出作品又扶植培养散文诗新人,推动了散文诗的文体建设。

  《散文诗月刊》立足点的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可说是诗歌之乡。就散文诗而言,写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月夜》的沈尹默,以散文诗《橹》著录青春梦幻的徐迟,都是这座古城人。在中国东南一隅不算太大的土地上,能办出这样富有异彩、辐射全国的散文诗专刊,不是偶然的,是缘于山川大地的钟灵毓秀。

  十年过去,《散文诗月刊》将走向青春岁月,走向璀璨的成年,预祝她以更为稳健的步履,走向繁花似锦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