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半间”的情感与美学

——读箫风散文诗《云半间诗草(组章)》
湖州晚报 2024年04月20日

周根红 1981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散文诗》《星星》等刊物发表诗文数百篇,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等选本。

  H 周根红(山东济南)

  “云半间”是隐于浙江安吉的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景画卷。箫风先生的《云半间诗草(组章)》正是对这幅如画美景的吟唱。这组散文诗原发于2023年第11期《散文诗》(上半月刊),包括《齐云楼观云》《响玉涧读石》《清风台听风》《敬山亭望松》《周朴溪阅水》五章。

  这组散文诗有着一种淡然从容、飘逸灵动、逸兴遄飞的风格,在看似平淡的不经意中暗藏生动的气韵,在历史和现实、风景和生活的穿行中可见其独具的匠心,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深意。

  这组散文诗的灵动和飘逸,首先来自于其对历史文化的巧妙处理。诗中所写的“齐云楼”“响玉涧”“金钱松”“周朴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云半间”正是历史文化和秀美山水相融的诗意空间。不过,《云半间诗草(组章)》没有拘泥于历史文化而使得诗意凝滞,而是将其作为一抹若隐若现的底色,让读者在隐约之中感受到山水诗意的厚重,却又不为其所牵绊。“齐云楼”源自唐末诗人周朴的诗句,诗人却宕开周朴与“齐云楼”的历史掌故,直抒置身其间的风景及其感悟,不经意间用一句“楼前的山坡上,站着一棵500多岁的金钱松,像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凸显了齐云楼的历史,又见仙风道骨的山水气质。《敬山亭望松》写的正是这棵“金钱松王”。历史在这首诗中也是虚化的,风云变幻也是飘逸的,只有诗人是一位“偷闲的过客”,俯仰天地。《周朴溪阅水》也只是写溪水,而不多涉唐代诗人周朴。这章散文诗用“周朴,是一位隐士。//周朴溪也是”、“周朴,是一位诗人。//周朴溪也是”,巧妙地实现了历史与景物的互换。结尾处的“一只唐朝的黄鹂”既点出了历史的背景,又有着写实的诗意。《敬山亭望松》用极为有力的概括“明朝的月光,清朝的风雨,民国的残阳”带出历史的风云。因此,这组散文诗没有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也没有艰涩的词语,而是在历史的底色上抒发切近生活的感悟和情怀。

  强烈的对话性,是这组散文诗的又一特点。诗人试图与每一个读者、每一位游客、每一个路人推心置腹地介绍“云半间”,眼前的山水之美喷薄而出,内心的感怀体悟娓娓道来。诗人也在“云半间”的徘徊游荡之中,与一朵云欢跑,与一棵老松谈心,与一块石头唱歌,与一只翠鸟听风,与一条溪水论诗。这种对话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与“云半间”的历史、现实和风物的对话。整组散文诗有着鲜明的“对话”的“动感”:“伸手可捉”“伸出长臂”是一场“冲动”的对话;流水的“唤醒”“感化”是一场内心深处的对话;“每一块石头的内心都有经久不息的涛声在回响”,“一只唐朝的黄鹂端坐在溪边的枝头上,吟唱着周朴先生那首脍炙人口的《董岭水》”,是一种幻化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又是克制的,是欲言又止的。一朵云“似乎伸手可捉”,然而“没敢伸手”;一颗金钱松“伸出长长的手臂,欲揽云入怀”,“一缕缥缈的声音从风中传来”,让这场对话发乎景,止乎心,内在为一种心灵的“尚未醒来的呓语”。另一种,是诗人与读者、景外之人的对话。诗人急切地想告诉人们“云半间”的山水之美、历史之美、情怀之美。“听水与石缠绵的私语”,一只翠鸟“(似乎在侧耳谛听)。/它也在听风?”,“更没有任何与‘金钱’有关的祈求。(祭树求财的红丝带,在风中飘舞)”,“龙王村的村民们”“隐在大山的深处”等,或是以云水交融的姿态,或是以诗外话的形式,倾诉着一片云朵之上的美,构建出一种山水之巅的情感和美学。

  这组散文诗还透出耐人寻味的童真、童趣和童心。诗人在写一棵500多年的“金钱松王”时,巧妙地着笔于“正慈祥地与一朵闲云嬉戏。它伸出长长的手臂,欲揽云入怀”,这既让笔触围绕“齐云楼”的“门与白云齐”,更是写出一位老者未泯的“童心”。“一阵风吹来,云儿一溜烟地逃走了”,不是吹散、飘散,也不是风卷残云,而是“一溜烟逃走”,让人似乎能看到一个顽童跌跌撞撞的“逃跑”姿态。“周朴溪在左,响玉涧在右,如两个顽皮的孩子”,这句则直接将溪涧比拟为“顽皮的孩子”。亿万年前的石头,“挤挤挨挨”、“叠罗汉一样”、“像被神仙点了穴”等,都让人感到诗意中的憨态可掬。正是这种童真、童趣和童心,让这组散文诗洋溢着轻快、欢乐的情愫,流露出一种闲情雅致,从而能让人“卸下尘世的行囊,闲坐在阳台的竹椅上”,像云朵一样“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这种童真、童趣和童心,让诗人有了“身随白云飘,心逐涧水流”的旷达洒脱,有了“我已不再是我,而是溪涧里一块会唱歌的石头”的无我之境,有了“心若无尘埃,清风自会来”的恬静淡然,有了“无意做一位隐士,也无缘做一位禅者”的“野鹤闲云”。

  说到底,《云半间诗草(组章)》显示的是一种淡然平和的人生姿态,一种优雅内敛的生活品质,一种深刻透彻的心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