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源共治中心调解现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校警驿站”
H通讯员 湖公宣
依托基层阵地精准发力,不断深化“三源共治”“所所联动”等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跨部门的共治阵地,不断增强基层战斗力;
围绕群众期盼精准发力,从电诈打防、诉求办理、交通治堵保畅等群众最“急难愁盼”的实事办起,坚决筑牢安全防线;
着眼“两企三新”精准发力,围绕各类新经济业态,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
深耕“共治”,湖州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动“共治警务”行稳致远,为提升基层核心战斗力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奋力构建和擦亮湖州共治警务品牌。
三源共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基层社会治理,方寸乾坤,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过硬的“绣花”功夫。
“你要问律师也没事的,律师我们也有,法官也有,也可以咨询的。”在吴兴区八里店镇“三源”共治中心的诉源联治中心,共享法庭正在调解一场离婚纠纷。
一对夫妻因两个子女的抚养问题产生纠纷,两边争执不下。诉源联治中心接到这起纠纷时,正是双方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诉源联治中心随即启动会商机制,邀请了人民调解员、法官、公安和律师介入,组织了这场面对面调解,在庭外化解矛盾。
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八里店镇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等态势愈发明显。针对“警源、诉源、访源”源头治理防范问题,八里店镇探索区域内矛盾纠纷调解新机制,搭建“警源、诉源、访源”“3+X”实体化运行的“三源”共治中心。
“三源”共治中心下设警源联治中心、诉源联治中心、访源联治中心和指挥中心,分设指挥调度、平安培训、人民调解、便民服务、群防群治沙龙等五大功能区,涵盖公安、司法、信访、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业务领域。
“优化非警务警情流转处置机制,构建精准引导、分类转办、专业协同的联调联动格局,做到问题‘上报、研判、交办、调处、回访’全链条闭环管理。”吴兴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杜新梁介绍。“三源”共治中心运行以来,已分流非警务警情6948起,占比达到总警情的34.21%,已化解矛盾纠纷4725起,辖区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10.2%,因诉源、访源引发矛盾纠纷数同比下降9.2%。
“我们成立了由派出所队员、行政执法队员、网格员等组成的‘民生服务队’,围绕隐患排查治理、联勤联动执法、安全防范宣传等工作内容进行巡查处置。”八里店镇“三源”共治中心负责人沈小伟介绍,他们对每一起矛盾纠纷,以“中心主要负责人+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多方联动模式,组建纠纷化解团队。
警源分解、访源化解、诉源和解,在“三源”共治中心展现的淋漓尽致。截至目前,“三源”共治中心共处置了诉源、警源、访源纠纷共4925起。
警校联动:让学校成为“一方净土”
7月25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学校辅导员向“校警驿站”反映,徐同学存在情绪不稳定,有过激的言语。民警会同辅导员找到徐同学,经了解得知,徐同学在学校墙上看到一张贴纸上有诋毁其的言语,造成思想情绪不稳定。随后,在民警和辅导员的耐心引导下,徐某稳定了情绪。
这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校警驿站”有效预防和解决涉校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湖州公安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向高校延伸拓展,早在2020年6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共建项目签约之初,即已同步谋划警校联动推进平安高校建设工作。2023年7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校警驿站”启动。
“校警驿站”坚持“党政领导、政法主导、社会协同、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原则,发挥平安宣传、信息研判、事件处置、纠纷调处、风险预警和一线稳控等六大功能,通过条线资源力量整合,建立协同联勤机制,增强部门依法履职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
“站内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报警设备等,能够全方位监控和保障校园安全,并负责校园内的安全巡逻、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南浔区公安分局景区派出所所长熊宛斌介绍,学校还建立分工协作治理机制,形成“校区自治+网格巡查+行业监管”的精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做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校、难事不出片、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此外,“校警驿站”积极对接高校保卫处,指导高校在全国首创安全教育单项学分制,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分制考核管理,搭建全省首个“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安全教育学分平台,高校学生参与交通、禁毒、反诈类安全知识学习教育率100%。
“将‘枫桥经验’融入并应用到高校学生社会治理中,是湖州公安深化校园平安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有利于及时有效化解各类涉校矛盾,提高学校安全工作能力,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为学校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的环境。”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蒋华介绍,“校警驿站”运行以来,涉校警情、案件同比下降31.43%、31.58%,实现交通等领域不稳定因素和重大责任事故“零发生”,学校获评AAAA级平安校园。
(下转B03) (上接B01)
交通治理:打造交安示范区
行驶在焕然一新的长兴县和吕公路,乡村风情、人文风貌和生态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饱含江南韵味的乡村美景引人驻足停留。
和吕公路全长5.3公里,是贯通和平、吕山两个乡镇的重要道路,也是两乡镇村民通往长兴主要道路之一,每天的车流量达4000辆。作为一条典型的农村公路,改造前的和吕公路存在交安设施标准不高、路口隐患多等问题,影响群众安全出行的同时,也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2023年,长兴县公安局会同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等部门,以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怎么改、协同共治怎么做”为主线,对和吕公路实施道路改造升级工程,将规划设计与平安出行、生态文明、智慧交通、共富共治等深度融合,使沿线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公共文化及乡村振兴串联成线,以点带面推动和吕未来乡村交通安全治理样板区的形成。
“我们使用了最高等级反光标线、设置反光道钉、水滴型礼让行人标志、斑马线前巴登堡纹等个性化的设计,让路口可视亮化,此外,还增设了18套视频感知设备,2套雷达测速治理系统、5套电动车‘安骑’治理系统,运用科技提升道路的安全指数。”和平派出所交警中队中队长张鑫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和吕公路样板区打造,今年以来各类事故下降57.6%,且未发生重大伤人、亡人事故。目前,和吕公路已形成湖州市地方性标准,在长兴全县进行推广。
“我们通过连片整治美化,标志标线规范化,低碳生态亮化,全量感知智能化的方式,多维度推动乡村道路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和吕未来乡村公路交通安全治理样板区,让出行体验‘优’起来,让安全系数‘升’起来,让道路风景‘美’起来,让乡村经济‘跑’起来。”和平派出所所长吴迪说。
和吕公路修得好不好?在村民们笑容和赞许中找到了最好的回答。“路好了,新鲜采割的芦笋不到半小时就能送往市区,自驾来村里收的老板也多了,收入能翻一番。”种植芦笋的村民喜笑颜开,还有村民自发拍抖音赞扬家门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