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看视频
H记者 李华/文 项飞/摄
“呜呜呜……”,早晨,安吉县鲁家村的“阿鲁阿家号”观光小火车满载游客,欢快地穿行在农田、竹林和茶园间,清脆的鸣笛声,串起珍珠般散落的18个家庭农场。
金桂飘香,鲁家村笑迎八方来客。
田园间,一个熟悉的身影忙忙碌碌。“最近游客多,要注意保持村庄环境整洁,让大家有好的体验感。”快步穿梭在村里,裘丽琴边查看村里的休闲旅游设施,边交代工作人员。
从“脏乱差”的差等生,到“绿富美”的优等生,鲁家村的华丽蜕变,是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生动缩影。作为亲历者和建设者,每每聊起鲁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裘丽琴总是感触良多:“鲁家村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千万工程’里的‘万千幸福’。”
人物名片
裘丽琴
安吉县农科区鲁家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出生于1966年。她和村干部一起奋斗,带领鲁家村民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9月,她代表浙江万千乡村,登上联合国总部的颁奖台,领取“地球卫士奖”。
记者手记
走进鲁家村,扑面而来的是愈加洋溢的青春气息,愈加昂扬的奋斗劲头,愈加红火的乡村生活。在这里,在裘丽琴身上,我们看到了“千万工程”带来的“万千气象”。
裘丽琴是“千万工程”的实践者。
随着“千万工程”的实施,千千万万像裘丽琴这样的村干部,投身村庄环境整治,由点及面、迭代升级,从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彻底重塑了农村人居环境,造福了万千村民。
在湖州广大乡村,“千万工程”带来美丽生态,从而激活了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条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农文旅发展之路,鼓起了大家的腰包。
“千万工程”,历久弥新。“阿鲁阿家号”的鸣笛声,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又是奔向共富的集结号。
在鲁家村,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千万工程”带来的“万千幸福”。
差等生的逆袭
寒露时节,桂花盛放,走进鲁家村,一派橙黄橘绿的乡村胜景。
“别看鲁家村现在是‘绿富美’,20多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差等生,环境差,经济也不理想。”裘丽琴带着我们走在村间小道上,讲起鲁家村的故事。
20多年前,鲁家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岙,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曾在全县卫生考核中排倒数第一,村民甚至编了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吹。”
风乍起——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
当时担任村干部的裘丽琴,身先士卒投入到村庄环境整治中。“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鲁家村迎来了第一次蜕变。”她坦言,受制于多种因素,这是一次粗放型整治。
风再起——2008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
2011年,裘丽琴和村新班子成员走马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开始美丽乡村建设。那几年,她和垃圾较上了劲,不仅带着村干部下河捞垃圾、扫村道、自费添置垃圾箱,还不厌其烦地入户宣传垃圾分类。为此,她喜提“裘妈”这一昵称。
截污纳管、修整外立面、改造厕所、扩大绿化……一套组合拳下来,2年时间,鲁家村脱胎换骨,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2018年9月,浙江省“千万工程”荣膺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裘丽琴作为领奖代表之一,分享鲁家村的嬗变。“这个高光时刻,没想到,也忘不掉。”她说,“一个50多岁的中国农民能站上这么高的国际领奖台,得益于我们村在‘千万工程’中取得的成就。”
时至今日,“千万工程”给鲁家村带来的改变仍在深化。
“疯狂”的决策
美丽乡村建设开好局,发展村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2013年,鲁家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万元,还有负债。“穷则思变,村里桩桩件件都要用到钱,必须挣钱。”裘丽琴说得直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初的窘迫和急切。
鲁家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没有资源和产业。于是,她带着村干部做调研、摸家底,终于发现村里有一些从事野猪、山羊养殖和茶叶种植的小型农场。单凭几个小农场,旅游这条路走得通吗?大家心里直打鼓。
这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站了出来,带着村干部四处取经后,拍板做了个“疯狂”的决策——花300万元聘请专家团队为村子做全面规划,探索在美丽乡村基础上开发经营项目。
年收入不到3万元,却要花300万元做规划,村里人充满了质疑:“疯了,这钱要打水漂的”“300万元花在建设上,能建多少设施,花在画图上,连个响声都听不到”……
“要发展,先规划。”裘丽琴坚定地说,鲁家村的出路就在于差异化发展,建设上整村规划、产业上整村发展,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都需要专家出谋划策,做好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环境提升规划。
规划出炉,蓝图既定。鲁家村把家庭农场培育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建设18个家庭农场,形成家庭农场聚集区,以家庭农场为龙头带动休闲观光业发展。
2015年1月,鲁家村启动招商,朱仁斌和裘丽琴带着鲁家村家庭农场展示幻灯片,走上了“PPT招商”之路。
招商进行时,家庭农场建设马不停蹄。
彼时,村里又遇到了新难题,怎么把散落的农场串起来,变成一个大景区?村里索性办了场“发展大讨论”,集思广益。最终,小火车脱颖而出,这才有了“阿鲁阿家号”的奔跑。
一张蓝图干到底。当初看似“疯狂”的决策,如今证明是聪明之举,为鲁家村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乡村追梦
“民宿都订满了”“农场客人多,临时请了村里人当帮手”……国庆长假期间,鲁家村宾客盈门,村里人忙碌但开心。
这些年,裘丽琴和村领导班子从丰富旅游业态着手,在建设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围绕网红打卡、户外休闲、亲子项目发展业态,引入优势项目。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鲁家村致力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探索建立了“公司+村+农场”的发展机制,创新了“两入股三收益”的共富新模式,推动村民把资产与资源入股到村里面,让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
2023年,全村游客达到35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实现了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美了村庄环境,富了村民口袋。
让裘丽琴最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村里创业,一个农村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在鲁家村逐渐形成。
“红山楂等几家民宿由‘农二代’接手发展,10多家村咖是年轻人创办的……”她掰着手指,细数着青年入乡创业情况。她说,村班子里的骨干也是一批3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思路、有想法,敢拼敢闯,能为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愿景。
完善家庭农场,逐步腾笼换鸟;牵手中国美院,打造“双创街”;丰富旅游项目,引入漂流项目……说起未来,裘丽琴胸有成竹:“我们主要想做好两件事,第一件是深化经营文章,不断升级原有业态;第二件是把我们的项目和流量辐射到周边村,带动周边村实现共同富裕。”
在希望的田野上,鲁家村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