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自己找借口设障碍

当心孩子出现“学业自我妨碍”行为

  如果您有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问,可以拨打湖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96525,或者关注“南太湖心航”公众微信号,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H记者 张璐

  本报讯 在咨询室里,高二学生小A对心理咨询师说:“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没用!课本外的知识才有用,所以我都在好好学习课外知识,课外知识我懂得很多,我才不屑于学习课本知识呢。”说这些话的时候,小A一脸的骄傲,可他来到咨询室的原因却是学习焦虑。

  “小A的情况其实是一种学业自我妨碍行为,通俗的解释就是学生为自己找借口、设障碍,以此来阻止自己在学习中努力。”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尹倩表示,和小A进一步沟通后,发现他其实很在乎学校的成绩,所以他以“学校里的知识没用”这样的借口来把自己学习不努力的行为“合理化”,其目的是避免可能的考试失败带给自己的打击。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志向高远,做一个大人物才有意义,学习中的阶段性小目标不值得自己浪费时间;有的学生一到考试前就容易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舒服,并且乐于向家长和同学抱怨自己在考前无法专心学习……这些行为的表现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尹医生解释,其实学业自我妨碍的现象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很常见。他们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不努力。既然原因不在于自己,那就可以获得暂时的逃避作用。

  显然,“学业自我妨碍”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而且这种行为也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经常使用自我妨碍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她分析,不同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妨碍的原因可能不同,因为造成自我妨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尊水平、归因方式、消极完美主义、自我接纳等等。

  那么作为家长或老师,在帮助这些青少年时就要找准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机制并“对症下药”。要让青少年能“看见”自己的问题。由于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能察觉到自我妨碍的发生,甚至在无意识中回避、否认它的存在。当青少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妨碍行为,愿意去和别人探讨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时,它就不再是一种完美的逃避方法,自我妨碍行为就会减少,对青少年来说也就迎来了面对和处理自己问题的时机。

  特别是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当前学习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和孩子一味追求不断的“成功”,缺乏接受失败的能力。一旦孩子在学校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到家可能会面对家长的批评责骂、冷嘲热讽,甚至得去承受家长们的焦虑,这样就会让孩子认为失败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学业自我妨碍就更有可能发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为自己找借口设障碍~~~
~~~
~~~
~~~专家:做好三级预防,耳聋可防可控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医卫
   第A05版:码上湖州
   第A06版:96345服务
   第A07版:实用信息
   第A08版:博览
   第B01版:警务周刊
   第B02版:综合
   第B03版:人物
   第B04版:交警之窗
当心孩子出现“学业自我妨碍”行为
小时候中耳炎没在意现在成了老毛病
图片新闻
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致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