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惊蛰节气 为何春雷响百虫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春雷发生的时间并不一致,纬度越高、大气越干冷,春雷发生越迟。惊蛰节气,生活在我国江淮、江汉地区以及重庆的人们,可以听到初雷。

  春雷乍响,万物生长。3月5日迎来惊蛰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蛰虫惊醒,迎来“九九”艳阳天。惊蛰节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春雷惊百虫”?气象、农业专家为您揭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介绍,所谓惊蛰,字面意思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这里涉及两个要素:雷和虫。

  从气象特点看,惊蛰前后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寒冷的日子即将过去。除东北、西北外,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气温都回升到0摄氏度以上。此时土壤温度升高,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空气中水汽逐渐充沛。高耸的雷雨云系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云中正负电荷激烈碰撞,使春雷响彻天际。

  “至于‘春雷惊百虫’,实际上是古人对物候现象成因的一种误解。”江晓东说,古人认为,惊蛰节气前后,频繁的春雷“叫醒”了冬眠的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但实际上,地下冬眠的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让它们结束冬眠、爬出地面的原因是气温回升。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新说,惊蛰节气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春耕的开始。这一时期,江淮地区小麦拔节,田里的蔬菜长苗,果树萌芽、开花,花卉播种育苗。正如农谚“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所说,此时各种农活纷至沓来,人畜、机械都不能停歇了。

  “惊蛰时节各种昆虫蠢蠢欲动,人们还会扫院子、撒草木灰或石灰等,防范病虫害。从这方面看,古人对节气的总结科学性和实用性相得益彰,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陈新说。

  据中新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医卫
   第A05版:码上湖州
   第A06版:96345服务
   第A07版:实用信息
   第A08版:博览
   第B01版:警务周刊
   第B02版:综合
   第B03版:人物
   第B04版:交警之窗
赛后场馆将对公众开放 服务更多残障人士
惊蛰节气 为何春雷响百虫出
开往春天的列车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