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

湖州晚报 2024年01月12日 程永军

余村(颜军 摄)

  H程永军

  余村,位于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西面,与上墅乡接壤。村落处于一山坞中,坐北朝南,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

  据安吉县志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胡宗宪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曾经命令部将俞大猷的俞家军在天目山余脉余岭脚下挖金矿银矿九个月。

  余岭脚下有一山村,村因山得名,称作余村。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孝丰县志》记载,余村曾名“俞村庄”,又名余村庄、余村坞,明清时由孝丰县管辖,属浮玉乡。民国后期属南屿乡,1949年秋撤乡建区,属青山区,1957年建余村高级社,1961年由山河生产队分出,建余村大队,1984年后恢复原名为余村至今。

  传说:从“泥村”到“余村”

  余村地名来源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据传,余村曾叫“泥村”,是因当地皆为黄泥地,一到下雨天,黄泥就会粘满行人的鞋,走路极不方便。至于“泥村”为何变成后来的“余村”,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分割土地的故事。

  早前,泥村与三户(现在的“山河”)都属于一个区域。当时,三户住着叶、高、龚三个大户人家(三户因此得名),各自都拥有很多土地,因而成为当地的三大财主。当初在分割土地时,三家约定,在三户平分的前提下,各自先行挑选自家看中的土地。

  于是,三户财主根据自己的喜好、方便和对土地的了解,分别圈定了自己的地盘。让人欣喜的是,在划归土地过程中,既没有发生交叉重叠的现象,也没有为了一块好地而相互争抢,因此,三户人家就没有产生矛盾,真是皆大欢喜。

  等三家将各自的土地划完后,三户财主都发现,泥村坞的这块土地谁也没有将其划入自家的范围。是被三户财主遗忘了,还是大家都看不中,成了一个多余的地方,这事谁也说不清楚。尽管如此,每位财主打心眼里又不舍得将其白白送给他人,通过商量最后决定,此地由三户人家轮流管理,每户管一年,由自己决定是种植还是抛荒。“余村”,一个多余的地方,地名就由此而来。

  转型:从“矿山”到“青山”

  余村的历史上有“金山银山”。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村级经济,村里在俞岭脚下开始炸山开矿,烧石灰,做水泥,石头山变成了余村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的是山变成了蓬头垢面的灰山,水变成了浑浊不堪的泥水,绿水青山满目疮夷。

  2001年起,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余村逐步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集体收入锐减,村民就业无门,全村上下倍感迷茫。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余村考察,在听到余村关停矿山发展休闲经济时,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十余年来,余村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停矿山、水泥厂和大批竹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型升级,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3A级村庄景区和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殊荣。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安吉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两山”实践、聚力赶超发展,全力争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高质量谱写建设中国最美县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