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恩余烈

湖州晚报 2024年10月25日

  隋朝大业年间(605-616),高氏高丽(即高句丽)经常骚扰边境,民众深受其苦。于是,隋炀帝杨广发布征召令,召集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句丽。当时有个年轻人叫沈光,一心想建功立业,听闻消息后马上报名参战。沈光骁勇敏捷,尤为善于赛马,骑术号称“天下第一”。

  这位“天下第一”的年轻人到底是何许人呢?

  沈光,吴兴人。其父沈君道,原为陈朝吏部侍郎。陈朝灭亡,移居隋都大兴,罢官为民。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沈光却不是个安分之人,从小就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喜欢结交豪侠之人。因此,在大兴城中被许多的富家子弟、浪荡公子当作头领。

  有一次,沈光和一帮公子哥儿在街上闲逛。走到正在兴建的禅定寺,寺中有一根高达十余丈的幡竿,正好碰上绳索断裂,没人能够接上,寺中的僧人都很着急。沈光见后,就对僧人们说:“把绳索拿来,我能接上。”僧人们感到惊喜,就把绳索拿来给他。沈光口衔绳索,一步步攀爬而上,直到竿顶。把绳索系上之后,就手脚放开,腾空而下,用手掌拒地,倒行几十步安然站定。围观的人都感到惊奇,疑为仙人下凡,对他赞叹不已,于是将他誉为“肉飞仙”。由于沈光为人豪迈又有本事,很多人都给他送财物,时常有美食和华丽的服饰,因此沈光日子过得还算舒坦,而且还能够赡养父母。

  大业八年(612),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高句丽。沈光要去军队集结的地方报到,原来跟随他的那帮公子哥儿一百多人,骑着马依依不舍地送他到灞上。沈光对着众人拿起酒杯将酒洒在地上,立下誓言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立功名,我就死在高句丽,不再与各位相见。”

  高句丽的城池高大坚固,需要搭建十五六丈长的冲梯爬上城墙才能发动攻击。由于城池久攻不下,那一天,隋炀帝亲自到前线督战。他突然看到,有个年轻的士兵借助冲梯冒着滚石和箭雨飞快地爬上城墙,在城墙边与敌人短兵相接,连续砍杀了十几个敌兵,骁勇异常。敌兵见来人凶猛,群起而攻之。毕竟双手难挡四拳,士兵最终还是被敌兵打落城墙。可在他还没有掉到地上时,正好碰到冲梯上垂下的绳索,只见他眼明手快,一下抓住绳索又爬上了城墙继续战斗。隋炀帝对他的豪壮之举感到震惊,马上派人召他前来晋见,这个年轻的士兵就是沈光。刚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的他,身上散发着豪迈的英雄气息,而且又特别善于言辞,隋炀帝见了之后非常喜欢,当即任命他为朝请大夫,并赏赐宝刀和良马。

  从这以后,隋炀帝就经常把沈光带在身边。没过多久,又让沈光担任折冲郎将,封赏待遇都很优厚。隋炀帝非常喜欢沈光这个能文能武的臣子,常常把他自己品尝的珍馐美味和身上穿的锦衣绣袄赏赐给他,君臣亲密,无人能比。沈光深感皇恩厚重,内心里也总想着如何才能竭尽臣节。

  义宁二年(618),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当时,宇文化及权倾朝野,沈光只能把心中的悲愤默默埋在心底,暗中收罗义勇之士,准备为隋炀帝报仇。由于沈光把自己的内心和举动隐藏得很深,没有人发现他有异常,而他的骁勇在朝堂之上又是非常出名,宇文化及认为沈光是个人才,于是继续任用他,让他统领给使(所谓给使就是先前隋炀帝所宠爱的官奴),仍旧带队驻扎在宫内。

  当时,宇文化及的弑君行为引起了朝廷里很多人的愤恨。麦孟才、钱杰等忠义之士想要寻找机会铲除宇文化及。他们知道沈光不仅是隋炀帝的宠臣,更是一个有节操的义士。于是便找到沈光,说:“我们都深受国恩,不能为社稷而死,这是古人引以为耻的。现在又低头侍奉仇敌,受他的驱使,颜面无存,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杀掉他,死而无憾。你是义士,能跟我们一起吗?”沈光泪湿衣襟,说:“这都寄望于将军。我统领给使数百人,都受先帝恩遇,如今身在宇文化及内营,以此来复仇,如同老鹰抓小鸡。万世之功,在此一举,希望将军努力而行。”

  沈光与他们商定于次日凌晨,对宇文化及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歼灭这个乱臣贼子。可是他们的密谋却泄露了风声,被宇文化及的党羽陈谦探到后告发。宇文化及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说道:“麦孟才是麦铁杖的儿子,还有沈光,都是勇不可当的人,必须避其锋芒。”于是抢先动手,连夜与心腹之人逃出营外,派遣司马德戡统领兵马前去围剿。沈光听到营内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甲,就匆忙率众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然而却空无所获。在往外撤退的时候,正好碰上宇文化及的党羽舍人元敏,在沈光的斥责声中,舍人元敏做了宇文化及的替死鬼。这时,司马德戡已经率军赶到,将沈光等人团团围住,大呼“弃械投降”。沈光宁死不屈,大喊突围。众人奋起搏斗,斩首几十人,所向披靡,司马德戡的士兵纷纷败逃。司马德戡见状不妙,又派遣骑兵,拿着弓箭从侧面射击,顿时万箭齐发。沈光毕竟是血肉之躯,身上没有甲胄抵挡,最终被乱箭穿身而亡。麾下几百人也全都战死,没有一人投降。沈光死时年仅二十八岁。当时很多仁义之士听说后,没有不为他流泪的。

  沈光身为一代豪杰,虽然功无所成,但是他感恩旧主、临难忘生、矢忠不二的气节,值得后世尊重和铭记。

  (本版内容由市政府地方志编纂室提供,摘选自:《典籍里的湖州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