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三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二十三载开拓奋进,春华秋实。从1999年创办独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到2021年1月27日经教育部批复同意,高标准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湖州学院,学校收获了办学二十三载的“成人礼”“加冠礼”。
2021年4月16日,湖州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从无到有,在豪迈自信中发展成一所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学府;学校顺时而生,顺势而为,已成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之花。
从小到大,在守正创新中奋进赶超。学校现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枝繁叶茂,花红果硕。
一个个喜人瞬间、一份份优异答卷、一道道靓丽风景,源于学校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积极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源于学校以高水平应用型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开放办学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源于学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精彩擘画。
一 准确识变育先机 打响转设“攻坚战”
湖州,一座有着近2300年建制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加速推进,湖州的生态红利、交通区位等优势持续彰显,也为湖州学院办学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站在新起点,湖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扛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擦亮优质办学的特色名片,结出地校合作的丰硕成果,努力成为湖州优质人才的“蓄水池”、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
时光飞逝,转瞬间,湖州学院迎来了自己的周年庆。尽管成立时间短暂,湖州学院依旧秉持着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好局,起好步。
这一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并加强教育部和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
在科学研究方面,2021年,学校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数稳步提升,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研究制定《湖州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2021-2025)》,构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与湖州师范学院错位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学制定2021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截至目前,共计收到海内外人才简历千余份。学校各类人才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未来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招生就业改革方面,学校挂牌成立后首次自主招生,实现了招生工作开门红。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1分,超平行一段线46分,与去年相比,录取位次上涨5万多位,在全省高校中录取位次涨幅最大,录取分数线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二 科学应变迈阔步 走好发展“赶考路”
不久前,“湖学·江南儒学研究院”成功落地该校,院长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俊担任,确定了湖学与江南儒学、湖学与儒商、湖学与地方治理三个研究方向。在日常教学方面,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何俊期待,“明体达用”的“湖学”精髓能成为推动湖州绿色低碳共富发展最持久的力量。
最近,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系的杨珍博士正在研究智能物联网与农业相结合,她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服务智能协同的农业物联网动态自治与资源优化配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两项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即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切实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这仅仅是湖州学院服务社会领域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学校,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该校成立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城乡融合、绿色共富”主题,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与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举行战略合作,成立西塞山“电子信息+”产学研联盟,致力于提升湖州产学研融合深度,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持续落地……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学校主动围绕湖州“十四五”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二级学院——团队”三级联动的服务地方工作机制。一年来,申报市地校重点合作项目、新签约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其中理工学院陈劲光副教授主持了百万元项目《特种气体提纯及低温液体储存技术研发与应用》。
湖州学院的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一年来,湖州学院启动“迷彩绿联盟”,打造具有高辨识度、高美誉度、高影响力的“三全育人”新品牌。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传承红色基因主线,以党建为统领,以退役大学生为骨干、以优秀学生为代表、以辐射全校师生为目标,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校内校外联合育人新格局。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一年内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达26468人次。今年,学校更是推出“情暖湖子 爱筑家园”暖心工程,创新构建师生、生生、家校合作交流的育人新格局,“7号室友”暖心相伴,250多名党员教师与全校2000多名学生结对,让“7号室友 ”成为学生相伴成长的贴心家人,营造“情暖湖子 爱筑家园”的良好育人氛围。
巍巍学府,苒苒风华。湖州学院不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奋力走好学校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三 主动求变开新局 奋进创业“新征程”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目标赋予新使命。在为新目标奋发的未来五年中,湖州学院将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以实施“五大行动”为主要抓手,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浙江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湖州全面提升行动。践行“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接湖州市“4210”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湖州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牢筑校地共融共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
——高端人才精准突破行动。瞄准全球高端人才,系统谋划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利用和借助全球范围内高端引才平台和团队,加大与地方引智引资平台的合作,积极与合作高校建立共同引才机制,拓展高端人才引进通道,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力争国家级人才特别是院士引进实现突破。
——学生素养整体提升行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以创新创业为主线,以学科竞赛为纽带,建好创新创业学院,将双创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美育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打造一批校园文化精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美丽校园建设推进行动。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独特地理环境,高标准完成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底蕴深厚、人景相融,富有湖州特色、水乡风貌、江南韵味、国际品质,集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于一体的美丽校园。
——数字湖院赋能发展行动。坚持教育新基建理念,扎实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智一体化服务平台,聚力构建学校智治新格局,打造“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的现代化网络及应用框架体系。
厚积而薄发的湖州学院,正熠熠生辉。未来,学校将扬帆起航,锐意进取、同心协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接续谱写湖州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文/汤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