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湖州日报 2023年07月27日 徐斌姬 史舒频 郑重 王炜丽

竹海浪涌 太湖竞帆

未来工厂 童装之都 地信小镇

  今年是湖州撤地建市40周年。

  驻足1983,这是湖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的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将德清、长兴、安吉划归湖州市管辖,并设立城区和郊区。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王芳来到湖州,宣布了这一决定。湖州人的新梦想从此启航。

  行至2023,一个精致、厚重、充满张力、承载使命的新湖州跃然眼前。这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领航;这背后是“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嘱托践行;这背后也是“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使命奋进。

  逐梦40年,越来越多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经济发展之美、开放自信之美、民生幸福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政治清明之美、干部勤廉之美、大众奋进之美,这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湖州。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一路,“实干争先”的主旋律越发成为湖州大地上的最强音。

  回首来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2次对湖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亲临湖州考察。一系列关于湖州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饱含深情、寄予重托,是湖州推动工作的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回首来路,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坚持。湖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大胆探索实践,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实力、活力、品质、人文、美丽、幸福“六个新湖州”建设,加快实现浙北再崛起。

  回首来路,总有一种身影让我们感动。这些年,湖州各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一以贯之,尤其是去年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来,在湖州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市上下处处抢干、快干、实干,气更聚、心更齐、势更强。

  当下的湖州,正以“最美”担当增色“最美”画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

  开展太湖治理“零点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太湖南岸的湖州,皮革厂、造纸厂、印染厂发展蓬勃,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太湖水质造成污染。

  1998年12月31日晚,在当时国家环保总局“聚焦太湖”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以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为目的的“零点行动”拉开序幕。当晚3个半小时内,湖州组织起一支200多人的执法队伍,对73家重点水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未达标排放企业当场查封。

  23时25分,“零点行动”总指挥拿起电话向上级指挥部报告湖州市重点水污染防治企业治理全部完成,这标志着湖州太湖治理“零点行动”初战告捷。 

  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上世纪末,安吉余村是远近闻名的工业村。村民们靠开山采矿鼓了腰包,但村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常年灰尘漫天。

  痛定思痛,余村人决定封山护林,保护环境。2003年起,村里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山炸石的炮声停了,但发展陷入困境:村集体年收入缩水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近半数村民“失业”,一心要走出一条发展新路的余村人,徘徊在十字路口。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得知村里为了还一片绿水青山而关停所有矿区时,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举,并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18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湖州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重抓生态文明各项建设,并把每年8月15日确定为湖州生态文明日。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全球唯一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落户

  2022年12月9日凌晨,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传来消息,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魁北克合作论坛上,湖州市被COP15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是湖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的结果,也是国际社会对湖州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肯定。

  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基于浙江省以及湖州市的创新实践,旨在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城市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培训活动,与全球城市一道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挥作用。

  青山为底,逐绿而行;清泓环绕,蓝绿交融……漫步南太湖岸,草木葱茏,万物并秀,一幅山清水秀的绿色画卷正生动铺展,一条天蓝地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在徐徐铺开。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这些年来,湖州肩负起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样板的重任,探索构建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布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编制完成全国首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让湖州绿意更浓,并释放出强大的示范效应。全国首创“四级河长制”,“五水共治”工作实现八夺“大禹鼎”,入太湖水质连续1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在美丽浙江考核中实现“十连优”。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县全覆盖……“湖州实践”正在加速呈现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的美好图景。

  领跑全国户籍制度改革

  从1995年开始,湖州以织里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为契机,开启了一系列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2013年9月30日,德清率先完成户籍改革试点,该县43万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15年底,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2016年1月1日,全市推出新的户籍政策和公共配套政策,真正意义上结束二元制户口时代,正式迈入城乡户口一元制的新时代。

  联合国秘书处在中国首设直属专门机构

  2022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国关于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东道国协定和谅解备忘录签署暨中心成立仪式以线上方式举行。这个隶属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中心,是联合国秘书处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落户于湖州市德清县。该中心旨在充分调动各成员国利益相关方的优势、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021年底,湖州提出打造“2+8”高能级产业平台,加速培育以地理信息等为重点的八大新兴产业链。“2+8”高能级产业平台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通过近年来的加速打造,形成湖州新增长极,为全市经济稳进提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

  2022年6月24日,我市召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动员大会,提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看见“最中国”,以此为总载体、总抓手,加快打造实力、活力、品质、人文、美丽、幸福“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一年多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群众踊跃投身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坚持“六问”对标、实干争先、全民参与、闭环管理,勇担新使命,建设新湖州,奋力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

  什么样的实干,可以展现一座城市的气魄?又是什么样的实干,能够让幸福满城?

  39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莫干山会议,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会议的举办地湖州,在近40年的时间里,同样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

  40年创新实干,40年春华秋实。当下的湖州,依旧锐意不减。

  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绿色制造发展指数”,成为全国首个“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市,上线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为了让“浙北再崛起”的梦想照进现实,湖州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城乡均衡的发展优势,及在长三角区域内“价值高地、价格洼地”的比较优势,出台一系列新政,招募全球英才,打造高能级平台,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随着“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湖州正由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

  为了341万湖州人民的民生福祉,湖州坚持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每年落细落实“十大民生实事”,共同富裕民众“四感”监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首位,实现平安湖州“十六连冠”,获评“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为了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成为美好现实,湖州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开展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六个问一问”推进思想对标,以“六个比一比”推进实干争先,以“三个督一督”推进大抓落实,以“三个评一评”推进奖优罚劣,以一域蝶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

  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2014年7月24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湖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湖州具有5000年文明史、2300年建置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遗存丰富,太湖溇港文化景观价值突出,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钱山漾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2015年6月25日,经专家评审,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绸片的中国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古文化遗址。

  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们对遗址进行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绸片、丝带、丝线等一批尚未碳化丝麻织物。经权威鉴定,这批织物距今已有4200至4400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家蚕丝织品。

  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2020年11月20日,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湖州以地级市中排名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德清县、安吉县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并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代表出席大会接受表彰;长兴县顺利通过复评。我市在全国率先、全省首个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市县“满堂红”。

  湖州人文甲天下。

  这里是中国丝绸文化、原始瓷文化、溇港水利农耕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的起源发祥地;

  这里是中国出书画家最多的地方,“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足以证明;

  这里是中国古代出进士最多的地方之一,宋元以来,共出进士1000多人;

  这里既培育了大批本土英才,又吸引和成就了大批客籍人才。苏东坡、颜真卿、陆羽、张志和、吴承恩等文豪都曾长期居住湖州,受当地人文山水的熏染;

  ……

  文化像一条河流,我们在文化的河流上相遇。

  当下的湖州,绵延着深厚人文底蕴,软实力节节攀升。湖州以新时代文化湖州建设为牵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给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助推湖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湖州着力打造以湖州湿地·文化广场、小梅山-长田漾城市文化客厅、长东滨湖生态未来客厅、太湖溇港、南浔古镇等为主载体的文化地标,推进“山水相印、湖城相映、文景相生”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带建设。

  聚焦活化利用遗产,湖州传承利用丝瓷笔茶等特色文化基因,建好用好“湖学·江南儒学研究院”“宋词研究中心”等平台,擦亮“湖学”等文化名片。

  文化生活共建更要共享。近年来,我市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乡村博物馆等“国字号”试点建设,推动“典籍里的中国”项目落地湖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浸润着千年历史的湖州文化,正在新时代的湖州大地描绘新画卷。

  记者  徐斌姬  史舒频  郑重  王炜丽

  扫一下,铺开卷轴!

  扫一扫二维码,查看湖州日报、嘉兴日报“一枝两朵竞异彩”特别报道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