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洁涵 通讯员 俞虹
“听着旋律就想起村里的桑树、鱼塘,这才是咱老百姓的歌!”2年前的秋天,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李睿浦创作的乡村主题音乐作品在安吉余村巡演,质朴的旋律瞬间叩动了村民的心扉。这次成功的尝试,不仅让余村的故事乘着音乐的翅膀越飞越远,更吸引了世界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走进乡村献演,让国际化的音符在这片绿水青山间悠然回响。
从余村的实践出发,湖州师院将艺术赋能乡村的探索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一场场“沉入”乡村的特色音乐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的“明乐长兴”国内首场明代“魏氏乐”乐器复原音乐会,让千年古乐在乡野重生;去年,在长兴夹浦举办的“社区音乐汇”,则将艺术的温暖直接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地方高校,湖州师院以艺术赋能乡村,早已超越了“一场活动热闹、一门课程收尾”的点状尝试,转而开启了一场浸润乡土的“持久战”。
在长兴县夹浦镇,该校教师陆沁凝带领的团队全心投入“晋叔有戏”文化品牌的打造。他们手把手指导鼎甲桥中心小学的“晋叔小戏班”,将臧懋循戏曲文化融入课堂。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从“放学玩手机”转变为“追着老师要学戏、登台能唱好几段”的小戏骨,不仅在传统戏曲中找到了兴趣,更在文化传承中建立了自信。艺术于此,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成为滋养乡村精神的文化“加油站”。
与此同时,艺术赋能正向更深的层面拓展。邓小染、林舒瑜2位教师以“科技副总”的身份,巧妙地将音乐转化为乡村产业的“引流密码”。他们将音乐理念深度植入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从景区主题音乐创作到文旅演艺策划,从音乐研学课程开发到非遗传承,系统化地构建起“音乐+乡村”的产业共富新路径。近年来,该校带领青年学子深入150余个村落,举办演出400余场,让文化礼堂成为理论传播与美育实践的“新课堂”。
若说音乐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撬动产业活力的“金音符”,那么设计便是重塑乡土品牌、勾勒乡村肌理的“神画笔”。在南太湖新区后东村,湖州师院艺术学院驻村团队直面蜂农“好蜜难卖”的困境,以独特的设计思维破局解难:提炼“蚕桑之乡”的丝绸纹理与蜂巢结构,为“后东蜜语”重塑品牌,快速打开市场。“我们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基因,通过视觉符号重构,打造了具有东方美学意境的品牌标识。”项目负责人、该校艺术学院视觉系副主任王娜介绍。
多年来,湖州师院探索“1+3+N”设计赋能模式,以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助力项目、项目服务产业,构建起高校助力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成果共享。去年,该校将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展直接搬进南浔区和孚镇新荻村。这是学校首次将毕业展设在乡村现场,青年学子们带来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乡村解决方案”,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改造等多个领域。该校艺术学院驻村模式已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浙北农产品品牌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设计+产业”方案。
从舞台旋律到田野设计,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升级,艺术正成为湖州师院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引擎”。湖州师院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协同,让艺术不仅成为提升乡村“颜值”的核心元素,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