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菲:凤展新羽纸染乡光

湖州日报 2025年11月06日

  潘菲菲在工作室做衍纸作品。记者 陆一平 摄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邢诗瑶

  3个月、30人、上千片羽毛——一只名为《凤浔》的巨型凤凰,盘踞在南浔港廊古村屋檐上,迎风展翅,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欣赏。

  它背后,是“85后”艺术家潘菲菲的巧思与坚守,她让传统衍纸“长”出了羽翼。

  推开南浔米娅艺术空间港廊那扇木门,淡淡的纸香与颜料味扑面而来。原木工作台上散着未干的胶水和纸片,窗台上开着一朵花,墙上摆着人物仕女……“这些,都是我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成果。”潘菲菲笑着说,“我希望它们不只是作品,而是能融进日常生活。”

  这份从容,源自她多年的手艺沉淀。2016年,已在衍纸技艺领域耕耘6年的她将一件《向日葵》上传淘宝,几日后被北京客户拍下。“那朵向日葵,就像命运给我的一束光,让我确定这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她说,向日葵后来成了她作品里的常客。

  衍纸看似简单——将宽3毫米的细纸卷、捏、压、拼、粘——却极考耐心与构思。纸条绕在针轴上轻轻一旋,一枚花瓣的弧度便成;再以镊子掐形、定型、拼叠,不同厚度与颜色的纸条组合在一起,可呈现花瓣、羽毛,甚至人物衣纹。

  彼时,她还在上海。8年间,她以衍纸为媒,登上国际舞台:为路易威登、芬迪等奢侈品牌打造艺术装置,创作25米长的《纸艺凤凰》惊艳商场穹顶;作品亮相美国圣地亚哥美术馆、英国Grand Designs Live,以纸的张力诠释东方的力量。可当事业正盛,她却选择回乡。“纸虽然轻,却能承载情感。我想让这些作品落回土地上,让纸回到有温度的手里。”她说,这既是一个从秀场到乡村的“逆行”故事,也是一场从手艺到共富的奇妙回归。

  于是,家乡港廊成了她的“理想国”。她在老水泥房里搭起工坊,带领村民做起纸艺。“刚开始,村里人觉得这活儿怪怪的,”潘菲菲笑着回忆,“有人觉得‘玩纸’不吉利,像在扎纸花。”但当她带着大家亲手卷出第一朵牡丹、拼出一只彩凤,那种灵动和精致让人惊叹。如今,潘菲菲的工坊已带动50多名村民再就业,年龄最大的已78岁。每天一早,工坊里就热闹起来:有人裁纸、有人卷花、有人上色拼叠,纸卷的沙沙声和笑声在屋里回荡。

  工坊之外,她还创办文创馆,推出掐丝珐琅、锡箔画等产品——锡箔画上线10天就卖出2000多套。她笑着说,最欣慰的不是销量,而是村里人学会了自信地“创造”。同时,研学活动也场场爆满。“我原本计划招30人,结果来了60多人。”潘菲菲的眼里闪着光,“大家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乡村的生命力。”

  今年5月,她的衍纸作品《陌上葵华》亮相“春风大雅2025全国非遗艺术北京交流展”,与百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同台展出。金黄的纸葵在光下舒展,层层卷叠间闪着丝线的微光——那是她的初心,也是那朵“向日葵”的又一次盛放。

  “我希望让衍纸真正扎根在湖州,让更多人看到纸的力量。”潘菲菲说。眼下,她正筹建“纸艺与湖丝创新研究室”,探索将传统丝艺与现代纸艺结合的新路径。纸在她的手中卷起花与羽,那从一朵向日葵开始的信念,最终,在一只凤凰的羽翼上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