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临近春节,评议总结、考核迎检接踵而至,加上疫情形势,需要报送各类数据统计、材料。但吴兴区龙泉街道祥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惠芳应对自如,对她来说,“村社通”帮了很大忙。
以前一到年底或检查前,村社干部反复采集数据,经常这边要报表那边又要填写,大家被困在办公室里,天天困在一堆表格中,压根挤不出入户走访的时间。
去年6月,我市“三服务”办全面启动“无表格村社”建设,依托湖州城市数字大脑,设计开发“村社通”系统,构建村(社)人员基础信息库,制定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为村(社)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全面精减表格数量,彻底解决表格多头报、重复报等突出问题,给基层减负松绑。
据了解,前期我市在每个区县选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村和1个社区共13个村(社)进行试点,通过集中座谈、经常性走访等方式,深挖基层需求,目前已在湖州全域推开。记者从市大数据局获悉,截至上月底,全市各区县1185个村社已开设并激活账户1778个,村社基础信息库基本形成,覆盖全市298.1万人,整体覆盖率达94.6%。
“村社通”,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共享库,里面涵盖区域人口基本信息、房屋使用情况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采取数据安全管控措施,实现对信息的查询、新增、修改等操作,基层干部不再为采集数据烦恼,从源头上减轻了表格填报负担,有更多精力抓好工作落实。
如今,“村社通”已成为我市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神器”。在今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因为有了“村社通”,南浔区南浔镇增山社区变以前的上门登记信息为核实信息,数据主动“送上门”,工作量大大减轻。
为残疾人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对未成年人开展专题法治宣传,为困难人员送去政府温暖……记者发现,有了“村社通”,各村社可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量身定制各项社会服务,打牢精细化治理的基础。“随着‘村社通’的推广应用,海量信息进入系统,形成全市社会治理数据库,为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