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法院去年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全省第一

  记者  宁杰

  本报讯  “多亏了常溪法庭的戴法官,委托司法鉴定中心对我因车祸造成的伤情进行诉前鉴定,让我在诉前调解环节就得到了应有的赔偿。”近日,收到2家保险公司15万元赔偿款的市民程先生高兴地说,不用打官司就能解决纠纷,效率高、成本低,真的太棒了。

  近年来,全市法院坚持“无讼是最高境界,非诉是最佳方式,诉讼是最后途径”的纠纷化解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有效促成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据悉,2020年,全市法院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87.63%,居全省第一。

  “去年以来,全市法院以诉前鉴定、智能解纷、规范标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模式。”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说。在诉前鉴定方面,去年3月,市中院出台了《关于开展诉前司法鉴定的若干规定(试行)》,通过把涉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财产纠纷案件以及其他诉前调解中需要且适宜的案件纳入诉前司法鉴定范围,并将该机制融入诉源治理体系,助推案件纠纷化解于诉前。

  同时,通过研发“解纷码”,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以电子二维码作为矛盾纠纷受理的端口,设置智能分案和流转规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码登记、统一分流和分层化解。并将“解纷码”系统融入浙江“ODR”平台,并与移动微法院等系统对接,共享解纷、审判、执行信息数据,实时生成解纷大数据可视化报告,助力党委政府及时研判县域矛盾纠纷情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市法院参与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规范化指引》,明确法院入驻矛调中心标准、流程、规则等内容,推动完成全市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整体入驻全覆盖,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融入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并在全省创新人民法庭整体性入驻县、乡矛调中心模式,将法庭的立审执功能全方位融入矛调中心,打造矛盾纠纷从受理到执行的完整链条。据了解,去年,全市法院共有3家法庭整体入驻、其他法庭机制性融入,派驻员额法官、法官助理等在编人员81人、专职调解员40余人,解纷力量不断增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民生
   第06版:专版
   第07版:长三角
   第08版:广告
九旬老人交“特殊党费”支持抗疫
二〇二一年中考政策发布
德清:市民提金点子 政府推微改革
我市新增六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花开正美 市场热销
长东未来社区亮相省第六期迭代创新沙龙
全市法院去年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全省第一
两地入选全省首批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
市政协党组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