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民主和科学,也为民族带来了希望。
回望建党百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在这条路上也有一群人——
他们中,有的扎根社区当科普领头雁,奉献青春热血;有的奋战医学一线,执着医者仁心;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有的投身农业,用科技服务农村农业发展;有的立足三尺讲台,严谨治学为国植贤……
步入新时代的湖州科技工作者与时隔百年的新青年遥相呼应、薪火相传。他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书写着一个个创新奉献的感人故事,奏响了湖州科技发展史的华美乐章。
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本刊推出专题报道,带大家一起走进6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精彩故事。
杨辉:沉到基础研究一线破解“核芯”材料难题
今年是杨辉在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他从普通工程师做起,凭借自身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之一。工作伊始,正是公司起步开展第四代核反应堆堆芯核级石墨材料的国产化攻关之初,力争解决“核芯”材料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局面。杨辉在公司具有国际一流的石墨技术研发团队带领下,凭借自身多年扎实的科研技术能力和团队一道,锲而不舍地进行核级石墨及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材料难题,最终成果喜人。
2015年,正值公司核级石墨国产化任务的关键阶段,杨辉接下公司核辐照测试样品加工任务,样品需送到国外实验室进行辐照测试,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而此时国内尚无任何经验可借鉴。时间紧、任务重,他不畏困难,经过近2个月的调研考察,最终确定技术方案并驻厂监造。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借鉴,杨辉带领团队凝心聚力进行了多次反复试验、改进,最终在1个月内顺利完成第一批近600个样品生产。第一批产品发货后,为提高工作效率,他吃住在工厂,和工人打成一片,并直接参与到工艺改善、样品测试、搬运、数据录入、包装等工作中,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甚至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最终按时、保质完成了逾1万个样品的加工任务,保障了辐照试验按节点顺利实施。
2019年,公司承担的国家核电重大专项核级石墨国产化辐照筛选课题终于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的验收,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并为国家节省数十亿外汇,杨辉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辛劳付出也终得到回报。
这些年来,杨辉积极投身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碳化硅)单晶合成原料用超高纯石墨研发,产品经过国际机构检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杨辉也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还当选为中国核学会核石墨测试与应用分会第一任秘书长。虽拥有多项荣誉,却从未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他始终在核石墨领域深耕不辍。
楼黎静:立足平凡岗位展现农业科技人担当
40多年来,楼黎静一直奔波在基层,为湖州广大蚕农普及科学养蚕知识、指导科学养蚕技能、建立示范基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蚕农们提高亩桑产量、增加收入。
按照她的话说:“作为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热爱农业工作,关心农民朋友,真诚地对待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农业科技人员的价值。”
作为湖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她总是以身作则,走在前列。有一年春蚕养殖期间,她在站里发好蚕种回到家已是凌晨,刚睡下就被电话铃声叫醒。一听原来是南浔区练市镇朱介兜村支部书记打来的。支部书记告诉她,村民们不愿意养殖新品种,要求调换其它品种,楼黎静听得急冒冷汗!她一面安慰村支书稳定蚕农的情绪,一面心里计划着天亮后怎么到村里解决这个问题。
清晨,她赶到朱介兜村时,蚕农们已聚集在村办公室,情绪比较激动。在初步询问后,她了解到蚕农们不愿意养殖他们推广的雄蚕新品种,担心养不好,损失谁来负责?
这对于一直主持雄蚕种引进和推广工作的楼黎静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雄蚕种好养、产量稳、丝质好,但如果在推广上举步维艰就会制约湖州茧丝绸优势的发挥。于是,她决定从做蚕农思想工作入手,告诉他们这雄蚕种并不是他们一村所养,在湖州已是较大面积推广,积累了一定经验,并且向蚕农作出承诺,会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在养蚕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随时与她联系,保证技术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和指导。由于她办事认真、态度诚恳,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最后,春蚕丰收了!农民朋友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立足农业技术推广本职工作,把目光投向农业与生态,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多项。她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湖州蚕桑可持续发展和建立高品位生丝基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施泉兵:自主创新让企业久立于世界领先水平
施泉兵是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科技创新与管理等工作。他所在的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工业用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双金属复合管材、管配件、涂层等管道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在施泉兵看来,民营企业要想取得永续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这样,命运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施泉兵一直服务于公司技术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成绩突出。
施泉兵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总负责人,组织广大科研人员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编制科研报告、专家答辩以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等,累计组织申报实施了200余项各类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等项目,其中“第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合金U形传热管”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相关科技创新专项。
为了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2013年底,施泉兵主持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筹建,2014年被认定为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016年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同年,围绕核电用等特殊合金管材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瓶颈和技术难题,他又主持筹建了“久立核电用高性能管材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17年该中心被列入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19年,在施泉兵的主持下,公司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在英国建立了久立首个海外研发中心“久立特种合金材料腐蚀与完整性中心”,该中心被认定为2019年度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要想真正做到创新,除了要有持续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外,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14年以来,施泉兵为公司引进、服务高层次人才40多名,其中院士2名,入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8名,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团队1个。2021年又全职引进“鲲鹏”级院士专家1名,为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作出了贡献。
自2014年以来,在施泉兵的组织与带领下,公司及全体科研人员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6次,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1次、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浙江分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和中国专利优秀奖3次等众多荣誉。
缪倩芸:践行初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90后的她,是一名有10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从专业学习到实务践行,她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就是湖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缪倩芸。
作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一员,缪倩芸面向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提供不同形式心理及社工服务。企业员工在她的活动里缓解压力,学生家长在她的讲座上奋笔疾书,服刑人员在她的团辅中感恩致谢……截至目前,她提供心理志愿服务累计时长已超1800小时,尤其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值守多个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线上心理志愿服务。
每一次服务,缪倩芸都竭尽所能,满足各人群多层次心理服务需求。记忆深刻的是,她与团队伙伴策划组织的百人“孝与感恩”大型亲子公益活动已经坚持连续开展3年。看到家长和孩子从起初抗拒到喜笑颜开,再到相拥而泣,纷纷表达认可与感谢,缪倩芸倍感欣喜。
自2020年11月湖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启动以来,缪倩芸的工作更加忙碌充实。她走进各区县中小学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户外体验等形式的活动40余场,服务人数超3000人次。
除了积极参与助人服务,缪倩芸也在不断自我成长,每年前往全国各地培训学习与督导体验。她表示,只有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保障服务质量。“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道阻且长,希望自己能够与所有服务伙伴并肩前行,一同加油,继续贡献绵薄之力!”关于未来发展,缪倩芸怀揣期待并充满信心。
吴静华:扎根社区唱响科普好声音
吴静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社区工作者。扎根社区17年来,她坚守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对居民真情实意。在社区的科普工作中,她创新形式,突出特色,唱响科普好声音。
如何激发社区活力,让广大社区居民收获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摆在社区支部书记面前的一个课题。作为社区书记的吴静华也同样面临这个课题,不同的是她立说立行,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打造出了社区科普馆,也唱响了基层科普好声音。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努力营造社区良好的科普氛围,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吴静华牵头所在社区建设了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科普馆,其涵盖的“数字屏媒”“公共安全”和“创客空间”等内容使广大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对科普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面积只有125平方米,却设立了5个展区,有12件展品,是社区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现在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层面的需要也更高了。”吴静华说。
社区工作“有头有尾”,不仅要照顾到未成年人,还要兼顾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此,在吴静华的带领下,社区又打造了“夕阳驿站”,陆续建设了多功能排练厅、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红色影院、邻里书吧、邻里休闲吧、社区食堂等。现在夕阳驿站成了老年人的快乐驿站,每天老人们学唱歌、学舞蹈、练书画、看电影、学智能手机……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徐明夏:创新思维让学生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喜欢学习,更愿意学习?这是老师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作为湖州市凤凰小学的一名科学教师,徐明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时候,放手让学生去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徐明夏看来,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却陷入尴尬境地。尽管学校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但是学生离开学校就很难进行实验相关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停留在知识概念的层面上。
所以,在徐明夏的科学课上,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他认为,培养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同时,他也告诉学生,自己有想要做的实验,可以向老师申请,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和实践出来,不要害怕失败。有名学生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获得了浙江省首届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的一等奖。
除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徐明夏还创新教学理念,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来构建虚拟实验室,增强并扩展实验教学功能,借助数字化平台来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徐明夏曾编写了不少课程教材,如《神奇的AI小车》《机关艺术机器人》《智能小乌龟》等,通过编写教材,把自己总结出的经验,进行成果分享。“教育是需要团队的力量。希望通过我的方式,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科学,喜欢科学。” 徐明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