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1日,市政协围绕“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主题,举办第22次双月协商座谈会。会上,来自民革、民盟、民进、农工民主党、妇联、文艺、科技、经济、教育、医卫、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特邀等12个界别的18名市政协委员和1名特邀代表,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大场景中提升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合医疗资源助力社区居家养老、加快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资政。现将发言摘编如下:
关于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大场景中提升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民革界别 张光亮 徐瑾
我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速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合并快速发展的特点。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我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建议: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科学编制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等。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建立协调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对政府投入资金使用、补助发放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提升服务品质。加强需求侧精准对接,提升基础设施改造、人才引育、服务拓展、医康养融合和区域协作“五大工程”,促进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的高品质供给。四是深化社会工作。持续探索完善家庭养老、互助养老的路径模式,育强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培育长效运作的老年社工和志愿者队伍。
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文艺界别 孙晖
我市养老护理高素质人才稀缺、服务队伍不健全等问题长期存在。建议:一是坚持问题与人才导向,让养老护理专业落地生根。培养壮大养老护理师资力量、领军人才、评估团队、持证人员“四支队伍”,培养一批医康养护结合型人才。二是坚持目标与民生导向,让养老护理行业有序规范。出台不同层次养老机构护理员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技能标准方面的规范要求,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体系。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护理能力和持证上岗率。三是坚持需求与改革导向,让养老护理队伍健康发展。健全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发展通道,着力突破持证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将养老护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纳入“南太湖精英人才”等序列,加大奖补示范。
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助餐服务的建议
科技界别 李霞
我市养老助餐服务还存在运营成本较高、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建议: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经费筹措机制,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鼓励社会主体运营中央食堂或助餐点,倡导运营规范、口碑较好的社会主体开展连锁服务。二是主动解决难题。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养老服务用房配建要求,科学布局“中央食堂”和养老助餐点。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规划建设中央食堂,或采取委托社会餐饮企业助餐、依托互联网平台配送餐等新模式。三是加强运营监管。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加强监管,精准认定助餐服务数量;落实食品安全检查、就餐人员回访等制度。四是落实安全措施。完善相关监管机制,督促“为老助餐”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和人员安全培训。
关于加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有效整合的建议
民进界别 邵琦青 雷术海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还存在“积极老龄化”保障政策缺失、资源整合层级低、易形成公共资源垄断、服务性质定位不清等问题。建议:一是规范服务标准。统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及其实施细则等,积极推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提供精准服务。从客观约束条件和提质增效出发,区分居家养老服务与公共事务的边界,摸清辖区内养老服务供求质量层级和数量,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供求的基本数据。三是平衡区域资源。形成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及引导标准,减少因政策而产生的区域不平等和过度竞争。四是开发老年资源。完善老年人就业保障政策,保护老年人就业权利及福利,提高收入,增加有效购买力。五是链接志愿服务资源。在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级“公益银行”站点,实现通存通兑,搭建助老共同体,实现社会互助养老。
关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特邀代表 庞莉诺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服务匹配不够精准、造血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一要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居家养老的政策、内容和服务成效,做好解疑释惑,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惠民政策。二要加强规范引导。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和护理、安全指导、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三要建立造血机制。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有资质、有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四要推动提质扩面。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主阵地建设提质扩面,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高质量养老服务,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床边、身边、周边的居家养老服务。五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尽快推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享受与养老机构一样的建床补助和运行补助,并逐步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 助力社区居家养老
农工民主党界别 王庄
目前我市居家养老医疗保障还存在资源不充分、医养结合不紧密,不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等问题。建议:一是开展提升工程,分层分类建设医康养服务平台和专业照护机构。打破医养康养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培育一批综合型、专业型、社区型康养联合体。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保证社区居家养老医康养相结合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居家医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用我市的支持政策。三是规范管理职责,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敦促各职能部门立足全局、加强协作,使我市现有医疗资源使用更有效。四是加强公立医疗资源整合,保障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顺利落地。优化现有网格化布局,以“线下+线上”打造“1+N+M”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互联网线上服务。
深化数字化改革 完善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
民盟界别 高炯 经济界别 姚建忆
我市在智慧养老方面还存在部门联动不够、信息不能共享、资源碎片化、场景应用单一、监管效能不足等问题。建议:一是完善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借数字化改革的契机,协同“浙里养”平台开发,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数字化工程;平台要具有开放性,为实现精准分类分级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以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信息资源互通。三是搭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监管体系。对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管,展现实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概况;融合12349平台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前、中、后的全过程监管。
关于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质增效的建议
农工民主党界别 季黄凤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供需不平衡;社会认可度不高,推行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普惠养老难度大;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建议:一是多渠道筹集养老服务资金。政府要兜牢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明确受益范围和基础标准;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慈善捐助、多样化金融服务等方式,拓宽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二是引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引进国际化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专业护理人员引进渠道,以点带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社区居家养老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向老年人及其子女推送居家养老方面的相关信息和视频,将先进的养老观和消费观传播给老人,使他们转变固有的观念。
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医卫界别 陆英 科技界别 徐涛
我市应提前谋划,尽早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责任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保险、单位和个人多方筹资,与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紧密结合,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以居家护理为基础、以社区护理为依托、以机构护理为补充的多支柱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为有护理需求的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与护理对象身体护理密切相关的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根据医嘱由执业护士完成的项目)。筹资水平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结算办法,对结算单位、评估费用、三种照护服务的结算作出明确规定,由市医保局统一管理长护险费用结算工作。
关于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 金江澜
建议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要加强老年人家庭和所在社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居家适老化无障碍改造、社区通行无障碍改造和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积极推动和支持物业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上门服务。二要加强社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落实《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公共服务场所等无障碍设施建设。三要加强信息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下的数字化改革,丰富应用场景,引导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与无障碍信息化、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更加科学的管理和改进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
微议政
建议结合数字化改革,协同“浙里养”平台,开发完善湖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板块设置。充分发挥医养结合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向周边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多种类型的精细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支持智慧型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医卫界别 钱建莉
建议尽快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失独、空巢、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筛查,摸清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底数,盘活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激活市场调节功能,促进养老行业市场发展。构建老年人综合需求分析模型,使评估分析维度多元化、内容综合化。探索养老服务补助从“供方”转向“需方”。依法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评估实施办法和细则,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督。
——民革界别 朱文潮
建议建立转诊、转介、转户、转养有序转接渠道,全力打造早期预防、急病救治、慢病管理、中后期康复养护的全链式“医、康、养、护”服务体系。以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为阵地,推动康养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打造养老照料“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妇联界别 王彩娣
建议由政府搭建平台,利用大数据,为失独老年人家庭安装一键呼叫、视频互动等智能终端,落实陪护责任到村、社区,全面建立居家养老陪护机制。新建小区建立配套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建立社区空巢老人资料库,完善服务档案,开发养老“关爱地图”。
——教育界别 李海琴
建议鼓励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团体型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老年人旅游险等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险种。
——特邀界别 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