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释放澎湃创新动力

——聚焦我市十八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背后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在杭州召开。会上公布了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我市牵头和参与完成的18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同时,会上还表彰了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和2020年度市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优秀单位,湖州市均入榜,获得“双优秀”。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扎实推进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全市“4210”产业体系构建,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效能。

  推进成果转化  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本次科技奖励大会,湖州获奖的18个项目,从领域分布上看,集中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三大科创高地”,其中,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数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8英寸多功能铌酸锂晶体/晶圆的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项目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消化系统肿瘤转移、耐药基因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应用”等11个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由我市牵头完成的获奖成果有11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1.1%;全市“4210”产业领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有14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77.8%。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本,湖州再次用成果证明。

  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成果正是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成功在安吉恒丰竹木产品有限公司落地转化并引领产业升级的实例。

  该成果针对竹材加工业95%以上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胶为胶粘剂导致甲醛释放量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植物胶粘剂耐水性和防霉性差、胶合强度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小规模应用的双组份豆粕胶粘剂价格高、主剂为剧毒化学品污染环境等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厨房用品、室内装修、食品包装、家居产品等领域,可推广至我国竹材资源丰富地区的竹材加工企业和胶粘剂企业,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成果技术在安吉恒丰竹木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推广应用,建立了5条示范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整体技术至今已稳定生产3年以上。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2045.6.万元、利润 1255.72万元、税收279万元,创汇1196.52万美元,经济效益显著。此外,该成果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我国竹质板材科技含量和环保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竹质板材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竹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符合“绿色、环保”的家居潮流,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创新不断涌现新成果,产业创新绽放“好风景”。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5.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

  促进科技创新  巩固主体地位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升级的第一动力。

  在此次获奖的18项科技成果中,由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完成的“700t 级履带起重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凸显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典型。

  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三一装备作为工业企业中的一员,以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不断引领中国履带起重机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刷新中国、亚洲、甚至世界纪录。

  获奖成果“700t 级履带起重机研发及产业化”在国内首次研发出新型增强臂优化设计技术,发明了一种多层缠绕绳槽卷筒及其加工方法,有效解决了多绳不同步、钢丝绳乱绳及多层卷筒与法兰盘连接强度不足的问题。该成果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形成的专利技术成功在印度首台140m轮毂中心高度2.0MW风机和国内首台150m轮毂中心高度2.0MW风机的吊装中应用,创造了700t级履带起重机吊装2.0MW风机的新高度。项目对解决国内外超高风电吊装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我国重型装备的关联产业、基础零部件配套产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大型装备核心基础部件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华丽蝶变的案例不止在工业企业,浙江卓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实施的“鹅遗传资源挖掘及应用”也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深入挖掘鹅遗传资源基因库的宝贵价值,探索了我国养鹅业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

  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使得我市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巩固。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4210”产业体系,实施主体育强攻坚战,大力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让新动能逐渐接棒。上半年,全市共有两批914家企业入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新认定数超过2020年全年认定数,提前完成省对市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市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4566家。

  加速协同创新  促进区域联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带来了重大机遇。作为长三角一员,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和沪湖绿色智造大廊道建设,积极引导湖州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对接,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湖州集聚。

  全市18项获奖成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的有14项,占比78%,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

  其中,由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大型先进核反应堆用不锈钢及耐蚀合金精密管”就是其中之一。

  该项目是攻克核电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针对核电用高性能、高精度不锈钢及耐蚀合金管材冷变形工艺技术、尺寸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该成果成功实现核电关键材料国产化,并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了我国核电建造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我国核电关键材料国产化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和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优质FBE复合涂层涂塑钢管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智能集成装备”,浙江立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实施的“高性能抗弹陶瓷及复合装甲材料的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开发”等,这些获奖成果也生动地演绎着沪苏浙皖长三角一市三省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力量。

  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的深入,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进行着优化配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仅2020 年,湖州新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科大材料与工程学院湖州工程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6家;通过成果竞价(拍卖)、技术转让、委托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院所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2项,合同金额达8561.4万元;通过举办科技对接交流活动,促成科技合作项目76项,其中长三角区域合作项目69项,签约金额达5664万元。

  文/徐佳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聚焦我市十八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背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民生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区县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释放澎湃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