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打造“无差别城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大场景,是运用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变革先行实践。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纲带目,坚持整体智治、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夯实先行实践四梁八柱,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举措回答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事半功倍,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
要意识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打造“无差别城乡”涉及经济收入、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要素流动、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涉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牢“一盘棋”意识,凝聚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抓纲带目、重点攻坚,既要立足自身、发挥优势,更要加强统筹、联动配合,结合《湖州市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各项目标任务,以创新开路、拿行动说话,以更高效的工作确保取得“硬核”成果。
要重点突破。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讲的就是做事情、干工作要抓住重点。对于打造“无差别城乡”来说,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把扬优势、补短板、重大改革、典型案例“四张清单”梳理清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着力破解公共服务城乡不均衡问题,以数字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推广“三医联动”“六医统筹”等好经验好做法,让“无差别城乡”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要机制保障。做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作支撑。打造“无差别城乡”没有现成的体制机制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必须以目标和效果为导向,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探索打造“无差别城乡”综合应用,强化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压紧压实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责任,打出政策供给系列组合拳,加快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古语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打造“无差别城乡”,既需要我们胸怀“国之大者”,为全省全国促进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也要求我们从细微处着手,抓好落实,用实绩说话。唯有如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景才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