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山老街奏新曲

  记者 江红喜 俞莹 

  见习记者 王豆豆 

  初秋。清晨。

  伴随着匆忙的脚步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的康山老街渐渐地苏醒过来。

  街头的文化公园,老人们正在锻炼身体;沿街的早餐铺子花样繁多,还弥散着浓浓清香;一些早起的商家,陆续开门迎客;宽敞明亮的菜市场里,更是飘满了南腔北调的吆喝声……

  老街在一派井然有序中开市了。

  这条街原本是一条普普通通、车来人往的乡村小道,自从60年前落户了国营单位——省级康山煤矿后,聚集的人多了,交易频繁了,便自然成了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矿山资源的枯竭,国有企业的改制,原本汇集康山的产业工人也如同候鸟一般纷纷外迁,老街从红火陷入了沉寂。

  老街获得重生,源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源于本世纪初的老矿区改造和绿色产业的植入。

  产业之变,让散去的人气重聚而来

  村街墙面上的浮雕展现的是一幅幅昔日采煤场景,仿佛向路人们诉说着当年矿工们战天斗地的故事;街头公园里的矿井,曾经是最红火的“587”康山煤矿矿井的复刻版,让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这是街头的主题文化公园,也是村街的入口处。每天清晨,一位老人从这里步入老街,开始一天的忙碌。

  他叫徐敬党,曾是康山煤矿里一名经验丰富的采煤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资源枯竭等问题,煤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创办的高能耗、有污染的化肥厂、化纤厂、柠檬酸厂等一批国有企业也没能支撑多久。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徐敬党说:“企业散了,大部分同事都回老家,只有少数留在了康山另谋他路。”被迫失业的他一度陷入迷茫,卖过包子,开过饭店,但都不长久,街景也是一片惨淡。

  2005年,因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扩展之需,老矿区成了香饽饽。

  “当时,全县上下正在学习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拒绝了高能耗、有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瞄准了绿色家居产业。”已离任的康山村老支书鲁健民说,如今全村的绿色家居企业上百家,年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全市绿色家居产业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之变,带来了人气,也让康山老街重现生机。

  村民们纷纷破墙开店,一时间店铺林立,从早饭铺到理发店、手机店、五金店、服装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店,目之所及,应有尽有。

  “如今,一家人打点着自家店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徐开心地说,这里不再灰头土脸,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挺好。

  据了解,2020年,康山村集体经济收入320万元,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固定资产价值近亿元,其中老街上一年的房屋租金就达1000余万元。

  环境之变,让换装的老街文明扑面

  漫步街头,一路青砖红瓦的建筑,错落有致;临街店铺顶着复古门头,以煤矿故事为主题的墙体画栩栩如生,透着浓浓的工业文明风。

  老街全面换装,得益于康山人的美丽雕琢。

  2011年,康山村启动了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的创建,老街的交通要道功能被迁移进园区,影响街容街貌的破旧店面被拆除,道路被硬化。如今配套的农贸市场、电影院、文体广场、养老院等一批基础设施也相应被嵌入村街附近,“无差别城乡”在这里有了最新的映射。

  2018年通过努力,康山跻身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行列,开启了老街的第三次改变。路面拓宽至6米。街头和街尾各建一个停车场。商店是老街的主角,换上统一“新装”。清除所有“蜘蛛网”,五线全面入地下埋。雨污分离,管网网络化……

  “创建之初,需要拆除我家围墙,还要后退1米,家里人并不愿意,村里为此还做了不少思想工作,现在老街成了网红打卡地,想起来真不应该。”矿二代青年陈斌笑着说,如今店面租金翻了一番,一年租金收入十余万元。

  为使文明素质与“颜值”同步提升,村里还想出了不少妙招。

  街道上的“温馨小喇叭”车,每天播放着文明行为规范,在提醒中潜移默化地促成文明习惯;家家户户建立“文明档案”,对村民在人居环境、移风易俗、传统美德、热心公益四大块内容进行文明积分考评,一季度一考评,记录在册,与村级福利挂钩。

  老街驻颜有术,康山村更是名声在外。近年来,该村相继被授予省级卫生村、湖州市文明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融合之变,让共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龙兵夫妇原本是贵州大山里的一对普通夫妻,如今他俩在康山老街上经营着一家贵州特产店,生意红火。

  “我和妻子能在这里发展,得益于康山人的豁达。”憨厚的龙兵乐呵呵地说,他们原本在园区一家电子企业做流水线工作,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乡汇聚康山,便萌生了卖家乡特产的念头。夫妻俩一开始用三轮车在小街摆摊,卖一些家乡特色小吃,去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在老街上租了一间店面。“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受贵州老乡的欢迎,还接到来自县城农贸市场的订单。”龙兵说。

  街面上,我们数了数来自云南、安徽、四川、兰州、江西、湖南等各地的特色小吃店不下50家。一到饭点,街上人潮涌动,烟火气十足。

  正和龙兵夫妇热聊,邻居许阿姨拿着自家种的青菜进来。“小龙,这些青菜给你们,吃完了自己去地里割。”夫妻俩连连感谢,“在康山村居住的这些年,周围的邻居都挺照顾,早把我们当成一家人。”

  生活在今天的康山,无论是外来务工者,还是当地村民,都是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满满。

  今年5月,贵州三都县驻安吉融合事务发展中心在康山村成立。该中心主要为三都来安吉打工的群众提供政策引导、稳岗就业、法律维权等服务。“不用回老家,照样能完成孩子就医就学事务,挺方便的。”窗口前,一对年轻夫妇十多分钟就办好了孩子入托之事。

  “康山村本土村民2700余人,外来人口多达5000多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磊说,康山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这些新居民的融入,只有抱定一家人的理念,才会更加安居乐业,共富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谈及今后的融合发展,陈磊说,除了山清水秀,绿色家居,康山还有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居民,下一步将重点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据悉,康山正在规划以这条老街为核心打造一个江南版的集少数民族风情、工业文明和自然风光三者深度融合的文旅小镇。目前300余亩土地已经流转,规划也在着手编制之中,针对工商资本的招引工作也已开始。

  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康山人正用自己的融合发展理念书写新辉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副刊
“开学第一课”活动举行
湖州“双减”怎么减?权威解答来了
“湖州人的一天”上线
织密耕地保护“监管网”
童心追梦 强国有我
康山老街奏新曲
当标杆作示范 为实现全市目标贡献力量
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信访举报渠道公开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