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炜丽
本报讯 家住长兴县林城镇向阳村的沈女士患有糖尿病,一直定期检查。这个月初,又到了复查时间,她先去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根据她的“健康画像”进行向上转诊,由县级专科医生根据健康状况进行药物调整。这几天,她的健康指数回升了,“健康画像”的颜色也从红色变成了黄色。“这说明我的血糖控制住了,接下来,只要定期找家庭医生就可以了,和城里人看病一个样!”沈女士说。
“‘健康画像’并不是一幅画,而是患者的‘健康数据库’。”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慢性病是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最大的疾病负担,而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前干预或预防,为此,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意义深远且刻不容缓。去年以来,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通过AI及大数据分析,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绘制“健康画像”,让城乡居民乐享无差别的慢病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服务。
“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难点在于数据的打通,基础则是通过医防融合把慢病管起来,医共体模式下的慢病服务体系解决了这一难题。”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统一规划建成首批10个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优化了“两慢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工作流程,牵头医院专家号源和大型检查提前向基层开放,所有家庭医生团队配备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公共卫生工作机制进行实质性运行,这为“健康画像”的绘制提供了素材保障。
在给居民个人健康成功画像的基础上,这一数据化手段还形成了区域“健康画像”。“这就像政府掌握地区健康水平的一张地图,有助于实现慢病管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从定性向定量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据介绍,目前,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1.96%和72.53%,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69.19%和60.17%,精准、高效、全程的智慧健康管理模式逐渐成型。
为确保这一工作顺利推进,医保、卫健等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落实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报销政策和慢病用药长处方制度,提升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门诊保障力度。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引导慢病首诊在基层,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画像”更加清晰、精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