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在绿色金融和绿色智造的双重加持下,湖州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工业活力——

“双绿融合”掀起制造业新浪潮

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工人赶制风电轴承
浙江三星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工人正赶制出口的钢化玻璃
信贷员走访大东吴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
高裕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赶制出口产品
生产装配式绿色建筑构件
绿色金融小镇

  ■ 文/记者  邵鼎  摄/吴建勋  项飞  张斌  陆一平  王树成  制图/张佳悦 

  去年底,国家工信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湖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旨在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生态环境。

  选择湖州,看似巧合,实则必然。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智造”试点城市,湖州前期构建的一系列机制优势成就了又一次国家试点征途的开启。

  两块绿色品牌实现新的融合!不到一年时间,湖州制造业的发展就实现了1+1>2的良好成效。1至8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4.2%,规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8.5%和31.6%……

  除数据表象喜人之外,更让人振奋的是制造业内核动力的“向绿而行”。绿色体系、绿色标准、绿色品牌的不断出现,持续放大着金融支撑下制造业的绿之本色。“双绿融合”,撑起了制造业发展新天地。

  “双绿一体”构建新体系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绿色智造”为主线的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于一体的城市,近年来,湖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全面融入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成效显著。目前,先后建成“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大系统,形成“1+4+N”的“融资难融资贵”解决方案和114只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有效疏通工业企业贷款周转、投贷联动、担保征信堵点。

  融合发展下,我市积极探索绿色标准体系的构建,为绿色产品、企业、产业发展提供指南和方向,有效促进转型升级,提供重要驱动力。本月17日至19日,全国绿色产品认证经验交流会暨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试点评估活动在湖州举行,我市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试点以优秀成绩通过评估,又一项“绿字头”改革的湖州经验走向全国。

  产品是制造的成果。自2018年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初步构建和实施了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政策、推广、绩效五大体系,形成18项领跑全国的标志性成果,绿色产品认证总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除了绿色产品的体系建设,目前我市还建立“市级绿色工厂”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处于全国地级市前列。

  为配套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在绿色金融体系的配套建设上,湖州搭建起了“绿色融资主体”认定体系,编制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方法体系,精准识别企业“绿”与“非绿”,对绿色企业划分“深绿”“中绿”“浅绿”等级,分别给予基准利率12%、9%、6%的贷款贴息。截至9月,已累计评定绿色融资企业2447家(次)。

  “双绿合力”滴灌新制造

  随着体系的逐渐完备,大批绿色资金的走向有了落脚点。产业、项目、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位于长兴县小浦镇的江昀邦电池有限公司日前收到了长兴农商行发放的200万元贷款,雪中送炭的资金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紧张的问题,也让企业的发展动能得到持续释放。“长兴农商行从实际情况考虑,简化了我们的办贷手续及周转,还为公司申报了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利率优惠、手续简便,帮我们降低融资成本,极大地稳定了企业经营。”企业负责人丁启贵说。

  如江昀邦电池一样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不在少数。我市金融、经信部门为绿色产业提供了多种创新性贷款,并打造绿色担保模式,为“绿色主体”免去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谋发展、图创新。“我们和农业银行合作,创新‘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三年内安排信贷资金700亿元,给予绿色企业最低达基准利率下浮10%的利率优惠,截至9月,累计为1346家企业(项目)授信达433.7亿元。”市经信局负责人说,针对小微企业园推出的“园区贷”,加大对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已规划入小微园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小微企业开展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

  “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绿色家居等绿色产业,我们加大绿色产业基金投放,支持超过183个绿色项目,共计512.9亿元。”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创新打造政策性担保定向支持、绿色小额贷款保险、绿色信用保证三大绿色担保模式,我市企业可以根据融资主体的绿色等级,获得差异化的担保支持。至7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395.43亿元,较年初增加216.61亿元,增长18.37%,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3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20.27%,较年初上升0.40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占比8年来首次回升。

  “双绿保障”激发新动能

  发力当下,着眼未来。在“双绿”的支持下,制造业的新动能不断增强。“借助产融合作试点的契机,湖州市已出台三年的规划方案,未来将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制造业绿色智造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瓶颈。”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湖州市将积极形成组织体系完备、市场高度活跃、产品服务丰富、政策支持有力、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设立民营生态银行,力争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

  在此构架之下,为使“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绿色智造”, 我市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予多种支持,通过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湖州总共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我市还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和“兜底式”的绿色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累计为269家绿色企业(项目)贴息3139.7万元。

  在兑换流程上,我市创新政策兑付流程,实现企业领码全覆盖、政策兑现全覆盖,让数据多跑路、让政府工作人员多服务,实现工业企业“零次跑”。同时为强化监管政策引导,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绿色银行监管评价制度,每年度对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级,评级结果除直接与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挂钩,还直接运用到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评分体系,绿色金融表现较好的机构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财政资金支持。

  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州市将着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以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出台科技金融扶持相关政策及措施,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金融科技,推动科技赋能产融合作,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的场景应用。力争至2022年,培育10家以上专业化经营的绿色金融事业部或专营分支行。同时探索建立绿色普惠金融统计制度,激发小法人机构绿色金融创新动力,力争年底政策性融资担保余额超过20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在绿色金融和绿色智造的双重加持下,湖州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工业活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区县
   第08版:专题
“双绿融合”掀起制造业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