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个初生的稚儿,可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30年,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完成了蜕变,化茧成蝶。
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的这30年?
有人说,这是困难与突破交织、变革与重构相融的30年;有人说,这是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30年;有人说,这是充满激情、逐梦而行的30年……
30年前,新成立的湖州经济开发区,杨家埠重工业、凤凰工贸、西塞港仓储三足鼎立,各项建设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30年间,开发区上下高擎发展大旗,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30年后,开发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经济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为引领的“3+2”主导产业也已初具雏形,正在成为湖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主阵地、主引擎。
乡镇企业涅槃而生,在变革中绘就产业转型升级蓝海;装备制造企业冲云破雾,在重重障碍中攻克“卡脖子”技术;高新技术企业择木而栖,在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加速奔跑……这一个个奋斗的身影,为开发区蹚出了一条从无到有、自小而大、由弱渐强的经济发展之路。
高兴江:
创新和转型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性标志的经济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22年前,开发区正向高新技术产业发起冲击。彼时,一名临危受命成为一家由国营钢铁厂破产重组的民营特钢厂厂长的青年,同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名青年就是38岁的高兴江,这家民营特钢厂就是“久立特钢”,也是“永兴特钢”的前身。
2000年6月27日,天气闷热,但才经历了企业兼并、走马换将、外资撤场的特钢厂让高兴江的心里一凉:闲置已久的炼钢车间里到处都是齐人高的茅草,人走过都能惊起飞鸟和野兔,再看设备,除了电炉体积太大、不好拆卸而幸免于难外,其他如电缆、零件、办公室铜把手等能拆的都被撬走了。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复产吗?“能!不把厂子搞好,我们和工人都没饭吃,资金和市场我来解决,9月初必须复产,绝不能延期!”高兴江拍板说。
话虽如此,但最重要的资金要从哪里来?集团无支持、银行不批款,堵住了特钢厂上游来钱的渠道。“那下游呢?能不能让客户先付预付款,借用预付款来解决生产所需?”这样脑洞大开的点子自然让客户难以接受,但高兴江却用高质量样品和优惠价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借鸡下蛋”这事成了!
随着第一笔预付款的到账,第一车原材料也拉进了厂。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高兴江一头埋进复产准备中,和全体工人同吃同住,没有现代化装卸设备,他就带领工人们人工卸货,手掌脚后跟就没留下一块好皮。终于,在当年的9月1日,特钢厂在开发区成功浇筑第一炉不锈钢。这对特钢厂来说,是“零”的突破,更是战胜自我的坚定宣言。自此以后,永兴的炉火再没停熄过,高兴江更是用20多年的心无旁骛,做出了一篇“特钢”文章:把永兴从一家员工不过百、营收不足2亿元的小民企,发展到现在员工过千、营收超70亿元的国内特钢棒线材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0年,我刚来永兴的时候,整个开发区进出只有一条黄泥路,特钢厂周围也都是荒地,根本找不到‘邻居’。没想到只是几年功夫,这里的路越来越宽,厂房也越建越多,我们永兴也在蒸蒸日上。”高兴江说,从特钢到特材,从不锈钢长材精品基地到新能源锂电新贵,永兴一直在创新和转型中寻求新的突破。
2000年特钢厂恢复生产后,一年仅2万吨的产量根本“喂”不饱全厂上下,于是就有了高兴江力排众议买电炉、改造连铸机、升级连轧线等一系列技改举措,让特钢厂抓住了中国不锈钢产业迅速井喷式发展的5年。
2007年,完成二次股改并更名为“永兴特种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的永兴再次吹响技改号角,投资4亿元建设“现代化熔炼技改项目”、自主设计建设酸洗车间……为永兴争取到了参与国家装备制造的入场券。
2015年,随着永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年产25万吨高品质不锈钢和特种合金棒线项目”“永兴特钢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高性能不锈钢连铸系统技改项目”等一系类技改项目逐一落地,铺就永兴成为行业“隐形冠军”的登顶之路。
“永兴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相信能在不断地创新中把企业和产品做到极致,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兴江说。
卓旭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
一排排数控车床有序地运转着,各种型号的钢材锻件经过一道道复杂工艺的自动化操作,生成一个个精密模具……走进湖州石渔涧模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作为浙江辛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在湖孕育的第5家子公司,其生产的高精密模具直接供应给锻造项目,是“辛子精工”高端轴承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轴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转动的地方就有轴承,小到电动牙刷、电脑、空调,大到高铁、飞机、卫星,都离不开轴承的应用,但目前我国轴承尤其是高端轴承的生产技术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我们选择落户开发区,就是希望借助湖州在长三角的经济和地理优势,打造一个独立自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高端轴承的研发和生产,突破重大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浙江辛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卓旭东说。
从单一轴承产品到上下游产业高度集聚,从承接国家重大装备领域 “卡脖子”项目的轴承研发与开发到重大装备零部件产业园的宏伟规划,13余年来,“辛子精工”步步为营、茁壮成长,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9个规上项目、千余种产品领跑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端轴承及部件生产企业。去年,产值达到了31亿元。面对企业的高速发展,卓旭东却说,这离不开开发区的高效服务和精准破难。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起“在开发区发展顺心吗”时,卓旭东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营商环境连连点赞。在他的手机里,始终保存着一条2019年7月发出的信息:“近期因旄儿港路连接和拓宽工程需建设桥梁,将导致辛子精工已投用的自用码头关闭无法使用,将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请委里帮助解决,谢谢!”
一个月内,由当地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小组就成立了。该小组针对“辛子精工”的特殊情况,重新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新方案,确保在不影响道路建设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码头的正常运行。目前方案已经通过,即将进入施工阶段。“如果码头拆除,企业将每月多出百万元运输成本,同时也会造成企业附近道路进一步拥堵。”卓旭东说,如今他心里的石头完全落地了。
类似的服务,伴随了“辛子精工”十几年来成长与发展。2017年,辛子精工响应“浙商回归”,把部分在外省市运营的企业整合搬迁至开发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业集群建设。可设备好搬,人怎么办?“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骨干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湖州本地人,转学本就困难,更何况是批量转学。”卓旭东说,“好在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我们协调学校,解决了员工们的后顾之忧。如今,该项目的产值也从最初的千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7亿元规模。”
服务的故事不胜枚举。2020年疫情期间,“辛子精工”在做好企业疫情防控的同时,最早向开发区提交复工复产的诉求,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专家用半天时间评审了其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第二天就全部实现了复工复产。之后,政府送来防疫物资,属地街道每天至少两次来企服务……
“我们将会在湖州持续投资,我们有信心为开发区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以及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建设贡献辛子力量。”卓旭东说。
田启友:
这是卫蓝科技与开发区的双向奔赴
在卫蓝科技位于梦溪路旁的厂房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整洁有序的生产环境以及步履匆匆的工作人员,构成了一幅紧张忙碌的画面。可当我们把时间的齿轮拨回到2021年初,这里就只是一间闲置的厂房。“这里原来是浙江吉胜弘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闲置厂房,主要被用来存放物流公司的包装物品等货物,后来由政府牵线搭桥租赁给我们公司。”在这间翻新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湖州卫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启友,他说:“选择这里,是卫蓝科技与开发区的双向奔赴,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
生产出一块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的固态动力电池,并让这块电池燃动在新能源汽车体内,是田启友最大的梦想。2017年6月,在传统锂电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为了实现梦想来到卫蓝科技,投身固态动力电池的研究运营。而多年从业经历培养出的卓越能力,让他迅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可,成功出任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一职。
直到2021年1月2日,田启友代表公司来湖考察,第一次走进了开发区,为的就是给公司即将启动的2GWh固态东西电池项目找到一个能迅速落地、达成生产的安身之地。现成的厂房、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质的营商环境,开发区的一切都深深打动了他。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田启友忽然意识到,开发区不仅能帮助卫蓝科技实现质的飞跃,也将成为自己圆梦的地方。没有丝毫犹豫,当年12月,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南太湖畔朝着梦想继续前进。
新的环境总是充满新的挑战。“新项目的体量是原先的10倍,正式达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8亿元,不仅生产要求更高,管理团队也更为庞大,需要更精心地搭建框架和挑选关键人物。”说起从头开始的这9个月,田启友坦言并不容易,但开发区用高效的服务打消了他的顾虑。2021年10月开工建设、12月设备进场,2022年3月设备调试、6月全面启动试生产,短短几个月时间,4.6万平方米的厂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速度无疑是令人惊喜的。“这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虽然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是把企业当作重要合作伙伴来看待的,而不仅仅只是商业投资者。”田启友说。
“把企业视作重要合作伙伴”,这简短的11个字其实蕴含着开发区对“腾笼换鸟”的深刻理解。原来,“腾笼换鸟”并不是简单地搬迁企业,或者把低附加值企业赶走,而是要“助鸟成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生成生产效率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新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就地升级。
正是得益于这份良苦用心,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落地开发区。如今,包括卫蓝科技在内的一批优质项目正蓄势待发,“田启友”们同样壮志满怀。“我们要把这条生产线打造成集团的样板项目,为未来深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年是开发区成立30周年,也是我们集团成立6周年,祝我们生日快乐、未来可期。”田启友说。
记者手记
是谁给了在椭圆轨道里安详运行的星辰第一推动力?是谁让苹果自枝桠落在脚边?也许只有以屈原或牛顿的提问方式,回溯到事物的本源和生命的原点,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棵树的种子是怎样从泥土中发出一粒新芽,又如何从这个小小的凸点挺拔成而今亭亭如盖的奇树。
1992年初,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全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经济开发区更是遍地开花。同年8月22日,湖州经济开发区破土而出。此后的30年里,这片热土上先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和跃升。对于这段历史,记者不曾见证却又分外好奇。而随着此次采访的推进,记者在与3位企业家的交谈中,窥见到了开发区风雨三十年背后那份“人”的力量。
这些企业家,都是洞察者、梦想者、奋斗者,敏感洞察痛点,敢于梦想未来,接续奋斗前行。
高兴江总说:“特钢、锂电,同属金属新材料行业,这个行业很大,大到能容下很多优秀的企业。弱水三千,但我们只取一瓢,只做上游也必争上游。”
卓旭东就是想让“辛子精工”成长为高端轴承国产化的生力军,“打造出一个国际一流的‘重大装备零部件制造产业园’,让我国高端轴承实现‘湖州造’”。
田启友说卫蓝科技的初衷是“推动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让蓝天更蓝”。
新时期的企业家洞见能力很强,且敢于引领产业变革,有使命感、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开发区就聚集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他们为了实现梦想,浑身都凝聚着一种不怕输的精神。
他们有的临危受命,靠敢破敢立为面临“二次破产”危机的传统企业谋得一线生机;他们有的冲锋在前,靠敢闯敢拼实现从“1”到“25”的井喷式发展;他们有的勇挑重担,靠敢想敢干实现事业质的飞跃……
源源不断的勇气,让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在这片135.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萌芽、发展,加之以政府高效服务沃肥——“老树开花”“插柳成荫”“腾笼换鸟”,一家又一家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迸发出磅礴的生命力。
30年前,开发区从起点出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30年后,开发区从新的起点出发,开始又一段逐梦之旅。
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开发区面对的未来,有着更多的不确定。也许路途依旧坎坷、波折依旧接连,但奋斗者的目光坚定向前,脚步矢志不渝。
文/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