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外号,真名钱义荣,是安吉县溪龙乡农业农村办公室的一名农技干部。与他共事29年,我对博士算得上知根知底。
印象中,最早有人这么叫大约在20年前。因为他精通白茶种植,而且服务茶农特别用心,所以有人就给他封了个博士。
最近,博士又出风头了。就在前天,他被评为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不仅到北京领奖,还作为受表彰的个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这一激动,我就打了电话过去祝贺。电话里,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获奖感言没讲几句,便问起了乡里白茶的情况。
今年夏天因为连续高温,我们溪龙的白茶可是“受了伤”。在北京的这几天,博士一直在担心着白茶的情况。
电话挂断前,我说了四个字:你配得上!
电话那头,博士迟迟接不上话,但听得出,他有些哽咽。
现在,面对记者的采访,原本不爱多说话的我也自告奋勇,讲讲我眼中的博士。
一
我们溪龙乡,一半山区一半平原,如今因种植白茶而闻名,创造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壮举。
之所以称之为“壮举”,博士最清楚。
1993年的夏天,听说有个农技专家要从高禹调来溪龙。人没到岗,故事就已经传来:这位精通水稻技术的专家,帮着当地不少村民填饱了肚子,鼓了钱袋子。
那个时候,高禹是安吉出名的“北大荒”。我心想,能做出此等成绩,这个新同事不简单。
没过几天,他来报到了。实话说,我有点意外,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看上去还很稚嫩,特别是瘦弱的身板,真让人怀疑能否挑得起重担。
人不可貌相。博士用了半个月时间,就跑遍了全乡的村庄。有次,他跟我探讨工作时忧心忡忡地说,溪龙百姓过的日子不比“北大荒”强多少,比如在黄杜村,就是“一半村民照明靠点蜡,娶进门的媳妇都要逃回娘家”。
“老百姓要富起来,必须发展产业”。“产业”一词总是挂在博士嘴边,他说在寻找一种适合溪龙的经济作物,继而把农业产业做起来。
当时,博士发展产业的想法在许多人看来,确实有点远大。但渴望致富的溪龙人,的确也在寻找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我们试过种西瓜、种辣椒、种早园笋,效果都一般。
1997年,乡里决定发展白茶种植。这也是博士非常看好的产业。
万事开头难。很多老百姓没接触过白茶,怕种不好卖不掉。博士就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他让家人试种了7亩白茶,跑农科院、找懂行人,边学边种边摸索。我眼看着,他一名水稻专家迅速成为了白茶专家。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家里种白茶有了收益,博士就拿着自家的账本,挨家挨户跑,给村民吃下定心丸。不到5年就带动500多户一起种白茶,面积近万亩。
就从那时候开始,溪龙的好日子来了。也正是那时,博士的外号正式亮相。
一开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我们老百姓给的‘学位’不比真博士香吗?”茶农杨学其的一句话,让大伙笑开了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3年4月到溪龙考察,肯定我们“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博士的劲道更足了,他和大家一起钻技术、跑市场、打品牌,推动安吉白茶从小到大、从有到强,成为响当当的“黄金叶”。去年,我们乡的白茶就卖了7个多亿,人均增收5万元。
博士的“产业梦”,实现了。
二
2005年,溪龙人经历了一场噩梦。
那年,我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害,白茶园里飞满了害虫,像黑云压顶,许多茶农面临绝收。
乡政府大楼里,挤满了满脸愁容的茶农。“帮帮我们,想想办法”,面对他们的哭诉,我和博士被深深刺痛了。
“不能坐以待毙!靠天靠不住,靠人远水解不了近火,只能靠自己!”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博士的表情和语气。那一瞬间,我吃惊了,这瘦小身板里怎么有如此强大的气场。
那段时间,博士白天日晒雨淋泡地头、晚上一宿一宿查资料。每天看到他,总是挂着一个黑眼圈,人也越来越消瘦了。
半个月后,一整套病虫防治的办法出来了。茶农欢呼雀跃,整个溪龙从噩梦中被拖了出来。也就是那次经历,博士的称呼,传得更广了。
人怕出名。博士的声名远播,带来的是做不完的事情和答不完的问题。
与他一个办公室的我,曾经也深受其扰,手机铃声总是不断,那首叫《望乡》的手机铃声,我现在都能哼出来。
微信出现后,“铃声骚扰”总算得到改观。有次,博士说他的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了上限,而且遍布五湖四海,其中80%都是茶农。我打趣地说,这哪是溪龙乡的农业干部,简直是全国的白茶大使。
人总有不耐烦的时候,但我看博士是个例外。茶农每个问题,他都仔仔细细回答,有时还会主动“举一反三”。
今年6月,茶农张玉平家的茶苗上出现了枯叶,以为是缺水所致,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去浇水。博士在“巡山”时看出了枯叶的问题,赶紧叫停用水。
经过“会诊”,断定这是赤叶斑病。这种病害比较特殊,在茶苗不是很缺水的情况下过多浇水会加重损害。博士赶紧把预警发到了农民信箱,防治方法也附上了,又为大伙挽回了不少损失。
别看博士总是能解决棘手问题,他有时也会“本领恐慌”。
如今,溪龙白茶产业的发展早已超出博士当年的“远大理想”,他也直言自己需要不断学习,不然这个“学位”要保不住了。
还是那句话:边学边干。这些年,万亩生态茶园打造,原产地保护,茶旅融合发展,博士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涉猎范围也从单一做技术转为全方位参与推动产业发展。
博士的学识,好像有点“出圈”了。
三
2018年,溪龙有件大事。
我们乡黄杜村的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希望捐助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增收。总书记专门回信,肯定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
这一次,博士又毛遂自荐了。他说,白茶虽好,却也娇贵,对土壤、气候等要求比较高。赠苗扶贫的事,不能一送了之,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要到实地去,手把手教。
博士开始频繁出差。粗粗算来,这4年有三四十次。
有一天早上刚上班,就听到同事们纷纷议论,说前一晚博士在贵州普安遇到了险情。我赶紧给他打去了电话。
电话里,博士笑了,他说,大家伙传得夸张了,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洪水,把公路的路基冲毁了,仅靠一块水泥板撑着,车才勉强通过,有惊无险。
2020年春天,四川青川的白茶第一次采摘,原本博士要到那边驻点,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时出不了门。
那几天可把博士给急坏了,他每天通电话、连视频,问白茶长势、答技术难题。通航恢复后,他马上赶到青川,吃住都在山上,据说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
2021年,我和博士一起去了湖南古丈县、贵州雷山县两个受捐地。博士给我安排了“任务”:给当地的水土保持提提建议。在当地,看得出博士的人气很高,不论是农技员还是普通农民都很熟络。或许,这样的人到哪都能成为“明星”。
前不久,博士兴奋地告诉我,今年青川的茶叶卖出了好价钱,当地农技员李青特地打电话来报喜。
我清楚,青川的种茶条件在五个受捐地里,算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博士青川跑得最勤,除了教授种茶技巧,他还把一整套的营销方法都带去了。现在看来,成效出来了。
如今,2240万株白茶苗在中西部的深山中扎根生长,已经带动了66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白茶来了,博士来了,我们的好日子也来了。”在贵州,我听到农民说的这句话,很有感触。
这个博士,当出了名堂。
讲述者系安吉县溪龙乡农业农村办公室 徐心平
(记者 杨骏 郑重 徐斌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