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优势、就业需求、环境优化的多重要素叠加下,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开始频频涌现 “00后”的身影。他们眼光独到、思路巧妙、头脑灵活,开始让童装产业变得不一样——

“童装之都”的新织法

  吴兴区政府最近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目前拥有各类大小童装企业约1.4万家。因为童装发展得好,去年织里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5.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8.8%。

  随之带来的是城乡环境、公共设施、交通优势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的持续改善。

  产业优势、就业需求、环境优化的多重要素叠加下,许多年轻人选择“掘金”织里,童装产业链上开始频频涌现 “00后”的身影。

  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织里童装有了新织法。

  ■ 文/摄/记者  李则名  本版部分图片由织里镇提供 

  吴桐雨和她的外贸翻译公司

  2000年出生的吴桐雨是土生土长的织里人,海外留学即将结束时,她婉拒了父母为她“铺好的路”,放弃了上海一家外资银行提供的岗位,选择创业。毕业的第一个月,她就跑到银行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开了一家外贸翻译公司,想为镇上的童装企业提供进出口服务。

  这间老房子的橱柜里,放着一根扁担。1979年,吴桐雨的祖父从织里镇轧村挑着一根扁担开始卖绣花枕套和被套,不经意间开启了一个家族的经商之路。40多年的时间里,吴桐雨的父辈又依托产业基础和敢闯敢拼的精神,把一家小打小闹的布艺作坊经营成专做童装的制造型企业。

  吴桐雨公司开的第一周,就有加拿大的一家企业发了订单,委托她帮忙拓展进出口贸易业务。但突发的疫情让她的业务卡了壳,还被对方认定为“违约”,必须赔偿。失眠了一整晚后,吴桐雨还是接纳了违约的事实,决定承担责任继续干下去,还找到了曾经的大学同学一起拓展海外业务。

  经历了种种碰撞之后,吴桐雨带领的小团队在这个夏天完成了扭亏为盈的任务。业绩蒸蒸日上的同时,她还得到了家人的肯定。实际上,当误解、非议、难题接踵而至,她也曾苦闷,却未曾动摇。今年上半年,她服务的童装外贸企业超过了20家。眼下,吴桐雨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招纳更多懂外语的“00后”加入。

  记者观察

  从织里镇童装办提供的一份数据看,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为25.8亿元。此前48个月,这个数字一直在不断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织里童装产业的进出口领域却逆势上扬,众多童装企业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出口目的地目前已覆盖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童装产业类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织里镇近年来在跨境电商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今年还启用了全市首个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将童装交易的海外市场直接搬到了企业门前。

  国际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童装企业在拓展国外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外贸翻译公司。“00后”吴桐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用坚持选择了孤注一掷。

  晓懋和她的汉服童装

  “00后”设计师晓懋现在常常庆幸,自己的创业生涯从吴兴区织里镇起步,这里不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齐全,还能时不时地产生灵感与火花,在危中寻机,从而扭转时局。

  晓懋的母亲是土生土长的织里人,年轻时曾在镇上的丝厂当缝纫工人。下岗后,在镇上的利济公园附近开了一家缝纫店,专门给镇上的黄梅戏班子做戏服。耳濡目染下,晓懋上大专时也选了服装设计专业。

  去年,是晓懋工作的第一年,但她所在的公司却经历了连续12个月的业绩下滑,原本70多人的团队,到年底只剩下9人。晓懋是唯一一个愿意留下来的设计师,看着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晓懋咬了咬牙,决定以母亲的缝纫店为资本入股,担任了企业的合伙人。

  当老板的第一件事,她就把生产方向瞄准了汉服童装。从源头的布料织染、设计打版,到生产制作、质检,再到打包分发,凭借原有的童装供应链,晓懋的汉服生意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童装产业产能过剩、品牌缺失、附加值低的困境,让团队迎来了“起死回生”。

  技术改善了传统纺织业的老底子,完善的产业链给了晓懋尝试改变的底气。积极探索新产品的过程中,晓懋今年又开发了另一个新的童装产品——旗袍童装,和汉服童装一样,主打古风文化。业绩好了、名气就大了,当地的多家童装企业闻讯前来,想找晓懋一起合作,请她的公司帮忙设计童装的多元化产品。

  记者观察

  曾有“70后”“80后”断言,童装产业已经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但“00后”却用实际行动有力地反驳了这个观点,多元化的市场中,童装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在古韵与时尚并存的织里镇,“汉服童装”也正悄然萌芽。

  近年来,古风审美等潮流兴起,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商机。晓懋做汉服的思路,除了受母亲的影响,其实源于对童装产业的信心。

  多元化的市场中,“00后”的创业思路很巧妙。一份报告显示,织里镇去年生产的14.5亿件童装产品中,童装类的汉服、泳衣、旗袍、瑜伽服等占到了20%,且这个比例正在持续上升。

  徐亮和他的缝纫机

  在网上,一台全新直驱电脑四线拷边缝纫机的价格约6000元。“00后”的徐亮可以通过DIY,在一周内制作出一台效果类似的机器。去年考上研究生后,徐亮并没有放松下来,除了帮助父母干点杂活,平时就爱阅读机械工程方面的书籍和新闻。

  二十多年前,徐亮的父母跟着亲戚从安徽宣城来到织里镇打拼,从批发布料到做童装,缝纫机的声响是他少年回忆中的背景乐。初三那年,徐亮背着父母把家里的一台缝纫机给拆了。重新组装后,发现多了十几个零件,为此还挨了一顿揍。

  大一那年,徐亮参与研发和设计的一项机械自动化项目在大学生创业毕业会上获了奖。领奖那天,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调研数据:织里镇起码有20万台缝纫机,但国产的设备却占比不高,质量也远低于日、德设备。

  今年暑假,他和同学一起跑到了台州市椒江区的一家缝纫机公司参观学习,这家企业专注于生产半径不超过2厘米的小小旋梭,为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提供配套,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

  回到家后,徐亮用直径20厘米的旋梭模拟了缝纫机的关键零部件,还准备撰写一篇关于工业自动化研发方向的论文,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家里的亲戚知道后都笑称:“说不定以后做童装,真的不需要人工。”

  记者观察

  科技化的浪潮中,徐亮的研究方向,其实也是众多童装生产厂家的心声。一度被贴上劳动力廉价、产品低端的童装产业,让这个“心有不甘”的少年决定要做点什么,努力扭转童装产业制造的现状。

  童装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机遇,这些“00后”跟上一代人一样,同样在慎重考量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出自己的选择。

  其实,这几年,织里许多童装企业都很注重“机器换人”,引入的打版、裁剪、吊挂等成套自动化设备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化技术在童装生产经营环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企业购置现代化、自动化装备,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专家点睛

  织里童装商会会长柯文化:

  创新而谋变,童装又何止是童装。当一个时代陆续成年并进入社会之后,社会的文化甚至经济生活,将会随着这批年轻的力量改变流动的方向。尽管目前“00后”在童装从业人员总人数中占比不高,但他们却是未来童装产业的中坚力量。

  从一条占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的“扁担街”起步,发展到中国最大的童装产业基地。如今,织里镇已成长为拥有45万人口的小城市。童装产业的门槛低,但门道却很深。初入社会的“00后”学习能力很强,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有意识地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随着“00后”陆续走进童装产业,属于他们的新市场也将开启。

  随着越来越多的“00”后在童装产业链上开始“挑大梁”,我相信,一场生产力的绿色布局会推动童装产业向更高形态的“版本”演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产业优势、就业需求、环境优化的多重要素叠加下,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开始频频涌现 “00后”的身影。他们眼光独到、思路巧妙、头脑灵活,开始让童装产业变得不一样——~~~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法治
   第08版:时评
“童装之都”的新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