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螃蟹跟月饼一起闪亮登场。今年多部委联合发文,对超过500元以上的月饼礼盒重点监管,但螃蟹躲在价更高、水更深的地带,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螃蟹券里的套路,让众多消费者觉得乱糟糟。
蟹券的第一个套路就能把人整蒙圈,姑且称之为虚标价格。市场上的蟹券有468型、2688型、12888型等各种型号,仅比正规标价差了个“元”字,暗戳戳示意价格不菲。可实际上,这些“标价”与实际售价并无直接联系,也没有统一标准。比如,某品牌2688型的实际售价为743元,另一个品牌12888型的实际售价只要338元,88888型实际售价为988元。
蟹券的第二个套路是重量注水、品质存疑。螃蟹规格号称从1.0两到6.5两不等,有的宣称是净重,有的坦言带绳称,弹性空间很大,有时消费者花4两蟹的钱,实际到手不足1两。因为买券时间一般早于螃蟹上市时间,购买者很难第一时间验货;买券的人可能并不用券,用券的人没花自己的钱,对螃蟹品质懒得较真,这就为纸螃蟹留下了“吹牛”空间。
种种迹象表明,在螃蟹券的“江湖”中,蟹会虚胖,价是虚高,行业有虚火。纸螃蟹“吹牛”不好管,主要因为存在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购买时间与使用时间分离、购买价格与券面价格分离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秩序受到一定冲击,诚信体系出现漏洞,还有不正当利益输送的嫌疑。因此,就算消费者能忍,监管部门也不能放任纸螃蟹“吹牛”。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表示要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和蟹卡蟹券专项整治。希望专项整治首先督促商家改变虚标价格的“擦边球”做法。目前,部分商家使用客观描述给螃蟹券分类,类似“公4.5两母3.5两共8只”,避免了价格误导,一目了然。
螃蟹不是标品,规格、产地、公母对品质和价格的影响非常大。我国已有阳澄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兴化大闸蟹等多种地理标志产品,但普遍缺少包装规范。下一步,应鼓励各地完善包装标准,并积极承担申报、推广地标产品的责任,用地标产品带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作为销售螃蟹券的主渠道,电商平台也应加强监督。今年多个平台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的资质证明、检测证明等,尤其是与销售数量吻合的养殖、采购合同,防止纸螃蟹超发,兑不出真螃蟹。消费者如果想囤一点靠谱又划算的纸螃蟹,最好在大平台选择地理标志产品,注意看蟹券对应螃蟹的具体规格,品质更有保证,也能减少纸螃蟹“跑路”的可能性。
(佘颖,载《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