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党勤
本报讯 曾经是碧波荡漾的一条清澈小河,现在却不时泛起阵阵黑水……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边上的水波港,河水变黑,遭受污染一事。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9月13日早上7时许,记者来到南太湖新区安吉路与同心路交叉处,在现场看到,水波港的河水呈现不正常的深色,河面上还漂浮着死鱼(见图)。同时,一股股黑水不断在河中冒起,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面对如此情况,记者联系了当地相关部门,并请来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水样进行检测。
随后赶来的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王健哲介绍,水波港全长1.9公里,连通小梅港和毕家漾,沿线共有7个雨水排放口,是仁皇山街道片区诸多单位、大型商贸体以及餐饮店等的雨水排放口。河里冒的黑水,正是雨水排放管道雨污混合排放入河的结果。记者沿途查看,只见7个雨水排放口都在往外冒着黑水。王健哲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多次。“水波港现在变成这样,主要是雨污混流造成的。”王健哲说,“污水零直排工程没有做到位。”事后的水样检测表明,当天水波港水体高锰酸盐指数4.1mg/l,氨氮1.75mg/l,属于地表V类水。
记者从市“河长制”办公室了解到,水波港部分河道底泥未及时清淤,导致河道净化能力减弱,也是水波港水体发黑发臭的另一个原因。
据介绍,按照相关要求,本该3年一轮常态化的清淤工作,到了水波港,却足足有6年未清过淤。另一方面,因为周边住宅小区的开发新建,更是把水波港硬生生截断了。由此,原本清澈的水波港就变成现在的模样。
记者查询到,在2021年,南太湖新区已经把该河道列为“红色河道”。所谓“红色河道”,就是相对来说污染比较严重,治理难度比较大,甚至有些是问题频发的河道。可是面对这条“红色河道”“黑水河”,当地街道的应对处置办法也只是简单地用气囊堵住沿河雨水排放口,减少雨污混合水进入河道;逢下雨时为了减少内涝,拔出气囊,利用临时污水处理终端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城乡生态文明办主任刘国强向记者透露,无论是塞的气囊,还是临时污水处理终端,起到的作用几乎没有。“没办法,最起码说明我们在努力想办法和措施。我们街道在管了,总比没人管强吧。”他表示,要是源头问题不解决,水波港只会持续恶化下去。
而受到水波港的影响,目前在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范围内,已经有多条河道复污,其中有10条河道也被列入了“红色河道”。属地工作人员表示,虽已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到现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看见》有感
“黑水”横流的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在湖州市区的核心区域,这样的河道居然存在多年,变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治的是“黑水”,比的却是各地干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能力和作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扛起主体责任,以“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的态度,遇到问题不逃避不推诿,主动施策,做好综合整治、协同治理,才能让“治水”彻底走出“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实现从“一时清”到“时时清”,让群众躲着走的黑水港变成看不够的生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