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震
城与乡,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全省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全市域试点,湖州肩负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重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湖州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重塑城乡关系,率先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10年来,湖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987元增加到679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88元增加到41303元,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5∶1,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0万元。
你看,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商业繁花似锦,农村鸟语花香、生态农业蒸蒸日上。你听,“致富曲”奏响田间垄头,“奋进歌”响亮街头巷尾,城乡的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流露在每个人心头。
一
“高品质生活、低成本创业”的湖州,也曾遇到城市发展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老化、城中村等“城市病”在湖州接踵而至。
如何破局?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城市更新提升是发展的最强动力,能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近年来,湖州开展的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打造了“带状发展”的城市框架——
破旧: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分步对中心城区老小区开展综合整治,完成865幢城镇C、D级危房的治理改造,完成7266户农村C、D级危房的解危,是全省唯一实现双清零的地市。
立新:在抓好主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南太湖新区开发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成浙北医学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内环(北线)快速化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长东片区建设。
攻坚:全面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项行动,用1年左右时间提前完成了省原定4年的征迁任务,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320个、59375户、2092.59万平方米,受益群众约29.6万人,创下了湖州拆迁规模最大、难度最高、速度最快的攻坚记录。
……
截至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4.8平方公里,是2012年的1.72倍。
得益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厚实基础,文明新风也不断吹拂湖州大地。早在2017年,湖州就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湖州以地级市复评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实现“连冠夺牌”,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市县“满堂红”,由此,湖州“幸福之城”的美名名副其实。
二
城市更新的同时,乡村同样迎头赶上。
湖州人知道,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家园。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美丽乡村,是乡村发展的“铺路石”。
早在2008年,湖州安吉就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探索。10多年来,湖州用美丽乡村建设,绘就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风光”的美丽画卷。目前,已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到100%。
出门就是整洁的水泥路,路旁的繁花争奇斗艳,村里美得如花园;各种苗木栽满了房前屋后,禽畜也搬到规定的地方养殖……走在吴兴区埭溪镇五石坞村的道路上,一股整洁清新的风气迎面扑来,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时,湖州纵深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目前已建成农村污水管网6612公里,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智慧管理全覆盖。
人才集聚,是乡村发展的“敲门砖”。
位于南浔区石淙镇的湖州三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琦旻是“80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做营销工作,2017年底获悉镇里发展生态农业,回到石淙村办起了公司。截至目前,已带动就业和创业300余人。
近年来,湖州实施“强村计划”,开展“百贤百企兴百村”等系列行动,创新农民“学历+技能+创业”培养模式,推动全市916个行政村村均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60.6万元。
公共服务,是乡村发展的风向标。
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的“智慧小屋”内有自动快递柜、售货柜、售药柜以及体检设施,快递员在“智慧小屋”内忙着分拣快递,村民坐在体检设施的座椅上,随即大屏幕便弹出了“平均心率”“平均呼吸”等指标。
目前,湖州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5%和99.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1.2万元,人均预期寿命从80.1岁提高到82.2岁,连续3年位列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第1位。
近年来,湖州高质量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今年6月,湖州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
三
城乡统筹,既是一道时代难题,也是一步改革大棋。
一段时期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树起了一道藩篱,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城乡融合的关键,就是打破这道藩篱,实现城市进得了、乡村回得去。
10年来,围绕城与乡的均衡化、一体化,湖州的一系列改革蹄疾步稳。
2012年12月起,德清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到2016年1月1日起,湖州全面启用新的户籍制度和公共配套政策,真正结束二元制户口时代,全市263万市民正式迈入城乡户口一元制新时代。小小的户口本背后,是对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消除他们进城后的后顾之忧。
不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农地入市”等一系列探索,湖州的改革在全国按下了印记,并提供了能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位于德清县舞阳街道的德清绿色建筑工业化产业园是浙北地区最大规模绿色市政交通工程综合产业基地。该项目是全省首宗国有企业取得农地入市项目,也是德清县农地入市单宗最大项目。项目10%的股份来自舞阳街道5个村的筹集资金,各村每年可享受保底195万元的分红。
在下柏村村委会工作了20余年的张国梁坦言:“如今源头有了活水,收入就不会减少。我们村公园提升、3个自然组道路修建、村民福利改善等,都有产业园的贡献。”
“一池春水”激活,大好高项目纷至沓来,阡陌大地生机无限。5年来,湖州引进千万元以上农业重点项目564个,完成投资250.44亿元;建成休闲农业园区293个、农家乐1650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开了体制机制的束缚,农村发展的活力源源不断。
2019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公布,嘉兴湖州片区列入名单,为全国11个试验区之一,承担重点试验任务包括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5项。
四
按照计划,到2025年,湖州将实现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跃迁,成为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的湖州样本。
城乡统筹的未来画卷,正在湖州大地缓缓展开。
暑气渐消,竹林成荫,10月的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游客络绎不绝。此前不久,妙山村带领妙西镇稍康村、龙山村、石山村共建“山水妙境”样板区,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第一批未来乡村。
2020年,湖州提出“组团式未来乡村”概念,决定每年建设10个左右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两年来,首批10个样板片区共实施了114个项目,3.2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16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
在湖州城区,未来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湖州在前期确定的19个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中,全面嵌入“邻里、教育、健康、服务、治理、创业、建筑、低碳、交通”九大场景,更高水平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行有所畅等现代化建设核心命题。
在南太湖畔,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新城英姿逐渐显露。自建设启动以来,南太湖未来城已累计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基本实现“一年塔吊林立、两年形象初显、三年英姿成型”的预期目标。片区内40栋总面积300万平方米、总投资300亿元的总部楼宇一半已结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绿色共富发展的蓝图,正在湖州大地落地生根,高品质生活正向每一个湖州人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