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各地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市幼小衔接现在做得如何?家长和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做好科学的衔接过渡?记者采记了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部分幼儿园、小学的老师以及家长。
■ 记者 汤若静 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提前走进小学校园 熟悉未来环境
今年6岁的坦坦是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校区的一年级新生。对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身份转变,他正在慢慢适应。“老师,什么时候放学呀?我想妈妈了,我想回家。”每到下午,坦坦和班上其他孩子都会一遍遍地问着老师。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钱舟子会尝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你愿意成为老师和同学的小帮手吗?”“快去帮那位同学把书桌整理干净。”……渐渐地,坦坦也适应了。
面对像坦坦这样的孩子,教师除了耐心疏导外,还会想尽办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布置各种各样的小任务,让孩子们有事做、有活干,在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更快熟悉学校,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指导意见》要求,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这里的一年级新生大多来自一街之隔的湖州市实验幼儿园东部园区。”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校区校长吴俊介绍,学校一直关注幼小衔接,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开发了幼小衔接课程,2017和湖州实验幼儿园东部园区进行结对。每年5月,湖州市实验幼儿园东部园区园长许芳芳和老师带领即将毕业的幼儿园孩子走进小学校园,参观小学,同上一堂课,并向小学的哥哥姐姐、老师、校长提问。
“我们幼儿园会在大班下学期设立入学准备期,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入学准备。”许芳芳说,会让孩子在“玩”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养成积极认真专注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养成充满好奇、敢于尝试的科学探索能力等更好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
增添幼儿园元素 缓解紧张情绪
“每年的6月,幼儿园大班孩子都面临着即将毕业,从以游戏为课程的幼儿园生活转入更系统、多元化的小学生活的变化中。”许芳芳感慨说,由于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幼小的孩子们要面临新的人际交往,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也必然要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两人抛接排球、跳垫子、双人背夹篮球、足球运球绕杆……9月21日早上8时30分,伴随着清脆的铃声,长兴县实验小学龙山校区一年级学生从教室排队来到操场,开始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玩着熟悉的体育游戏,孩子们仿佛回到了幼儿园,陌生的小学校园一点点变得亲切起来。
中午12时,吃完午餐的学生们,每人带上一本课外书,陆续走出教室来到了午休室。午休室里,空调、窗帘、床垫、枕头等设施齐备。学生们坐到自己的小床上,开始睡前20分钟阅读。长兴实小党总支书记黄玉平介绍,学校将空教室开辟为午休室,学生每天睡100分钟,确保能够精力充沛地应对下午的学习任务。
体育馆的积木材料,在走廊和操场开辟植物种植角,改造阅读区,提供大型积木、绘本阅读区、植物角……走进安吉县昌硕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各式各样的画作让人眼花缭乱。与传统小学教室的规规矩矩、简简单单不同,该校一年级教室班班有主题、生生有展示,深受学生喜爱。
安吉昌硕小学校长龚妮娜介绍,幼小衔接做得好,“幼升小”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在开学一周的时间里,不少小学别出心裁,从环境到课程,无不一一设计,来帮助孩子们消除对陌生环境的畏惧与恐慌心理,顺利完成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平稳过渡,也逐渐适应了小学生活并能爱上小学生活,也帮助他们顺利迈出求学之路的第一步。
同时,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双向奔赴”,共同观察课程开展,用适合孩子、尊重孩子的方式,以孩子喜欢的儿童课程,如绘本故事、诗歌诵读等为基础,重新设计入学课程,以消解一年级新生的畏学情绪,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心理过渡期”。对于少数学生,教师也会因人而异制定“入学适应计划”。
改变焦虑链 合力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幼小衔接,不少家长有着焦躁情绪。市民李女士就是焦虑家长中的一员。“你看网上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也都会了,我们家孩子连几个拼音和汉字也不认识,这可怎么办呢?”李女士说,孩子临近“幼升小”了,自己突然变得焦虑起来,心中有了压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其实每次问老师,老师都说孩子表现挺好,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焦虑。”李女士自责道。
也有家长坦然面幼小衔接。例如坦坦的妈妈庄女士就表示,自己没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家长不要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庄女士说,跟让孩子提前学太多知识“抢跑”相比,她更在乎孩子快不快乐。“我们可以先带着孩子阅读,逛逛超市,培养语感,培养数感。”
浙江省特级教师余仙凤告诉记者,据她观察,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是不同的,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变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主张幼小衔接要多陪伴、多进行习惯养成、多培养阅读、多注重品质,也要多给孩子增加信心。”余老师说,如果只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提前学,不注重学习习惯的话,不建议家长花钱花时间去做“揠苗助长”的事情。
记者对话多家幼儿园和小学发现,和“抢跑”相比,老师们普遍认为培养学习兴趣和好的习惯更重要。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幼儿教育教研员莫娇已经从事了多年“幼小衔接”课题的研究。她表示,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生态工程,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使幼小衔接的陡坡转变为缓坡,使家长焦虑转变为放心,使幼儿担心转变为信心,真正改变教育中的焦虑链,使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问题有突破。
如今,随着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逐渐推进,幼小衔接变得更加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从2015年就成立了市幼小衔接研究团队。2021年,安吉县成为浙江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区,安吉县昌硕中心幼儿园和安吉县昌硕小学,湖州实验幼儿园和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德清县机关幼儿园和德清县舞阳学校教育集团秋山校区,长兴县实验小学龙山校区和长兴县实验幼儿园,练市镇中心幼儿园和练市镇中心小学10所学校成为浙江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试点校(园)。这些实验区、试点校(园)率先开展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形成一批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方面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范例。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要求各小学做好“幼小衔接”课程的工作计划,强化起始年级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和备课研究活动,促使教师落实幼小衔接的各项教学要求,促进教学良性循环。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此项工作取得实效,组织开展好幼小衔接教学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包括作息时间、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