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邵丹红 本版为资料图片
数字化改革这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大变革”,究竟如何改变了湖州人的“小日子”?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感受这场改革给医生患者、家长老师、企业家们带来的改变。
记者发现,在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场景”里,他们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惊喜。一次简单的问诊,有“健康指数”守护“两慢病”患者的健康;接娃有困难,“安心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想要减负降本,“一指减负”让企业家找到符合自身的减负政策……
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初,浙江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先行先试的湖州迅速响应,通过高质量打造“1612”工作体系,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现代化先行,“在生活中,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连接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健康状况“指”出来
“陈医生,最近天气变冷了,头总觉得有点晕,自己在家量血压也比平时高……”一大早,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村民邱海珠匆忙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了社区医生陈枫。
简单问诊后,陈枫在“长兴健康指数”上查询得知,邱海珠的健康指数仅为430,患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和慢阻肺,属于中危人群,系统还提示该患者存在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风险。
随即,陈枫通过手机钉钉系统,向港口村慢病共管团队成员、长兴县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海如发起了点对点远程会诊。不到10分钟,会诊意见就回过来了:“我刚从‘健康指数’上看到这个患者的危险因素比较多,血压值又高,两侧上肢血压差距较大,可能会有脑血管意外,可以在当地完成查体,但需要进一步到上级医院完成头部CT、颈椎动脉B超等检查。”
在陈枫的帮助下,邱海珠在线预约了第二天的号,便于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健康指数’,我们能够实时了解辖区内所有老百姓的健康状况,通过与上级医院医生的远程会诊,也有助于提升我们在‘两慢病’诊疗管理方面的技能。”陈枫介绍。
这次简单问诊的背后,是长兴县针对辖区内“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健康管理的一次变革。
记者了解到,“健康指数”并不仅是一数值,而是患者的“健康数据库”,里面各类数据和评测是基于患者近十年的就诊、体检、家庭医生随访等记录,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得出,健康指数总分为1000分,分数越低代表危险程度越高,并经县级专家及家庭医生评估,将“两慢病”人群分为高危、中危、低危进行精准分层分类管理,实现医疗机构全线打通,方便患者就医。
“我们希望通过‘健康指数’让‘两慢病’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截至10月底,我县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2.4%和72.82%,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都较2019年下降5%以上。”长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慢病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根据前期探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眼下他们仍在进一步完善,比如医共体集团年度绩效如何考核、县级专科医生参与慢病防治如何进行绩效评价、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慢病管理基本技能如何实现同质化等。
破解家长“接娃难”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湖州全面开启课后服务,家长临时需要提前或推迟接孩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课后服务的任课老师往往不是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这也让家校对接成为新难题。
新学期,我市推出“湖州市义务段课后托管安心接服务管理平台”,探索以数字化改革为依托的家长安全接娃、学校服务管理解绑和校园周边治理的智慧方案,保障“双减”,服务民生。
“佳佳,今天你妈妈晚点来接你,老师带你去候接室。”近日下午5点20分,记者在“安心接”试点学校、吴兴区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里看到,105班学生佳佳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候接室门口进行了人脸识别,走进教室坐下,看着课外书安心等待家长来接。下午5点43分,佳佳在进行人脸识别后走向校门口,妈妈已经在门口等候了。
该校校长钱国兵告诉记者,作为“安心接”市域应用平台的首个试点学校,家长如果临时有事要晚一点来接孩子,只需要打开“安心接”应用,填写申请表就可以。应用后台会自动生成名单,推送给当日的任课老师及候接室值班老师,非常便捷。
在校门口,记者从佳佳妈妈口中得知,他们是双职工家庭,家中没有老人接孩子,今天车子在路上抛锚,所以赶紧在手机上提交了信息。“放在以前,没接到女儿时我心里总会有一丝担忧,但现在好了,知道孩子安全地在老师的照管下,我也能安心解决眼前的突发情况。”佳佳妈妈说。
目前,该校实行分年级错时放学机制,依托“安心接”项目,及时了解学生滞留、家长到岗情况,依托“安心接”应用架视窗,与交警、公安、交通等部门实现信息互通,及时公布校园路段拥堵等信息,实现警力“三见”、电台预警、公交班次提升等多方协同治理。
“除了目前已开始试点的常溪小学、湖师附小教育集团余家漾校区外,我们还准备将‘安心接’平台在全市其它小学、初中推广使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教育局还计划依托“安心接”平台,引入更多部门加入多方联动治理机制。
“轻装上阵”减负行
“只要点击手机,进入湖州市企业码专区就可以找到减负降本区块,按照系统里的提示操作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申报到结算的全流程。”近日,南浔区双林镇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来到湖州菁诚纺织品有限公司,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一指减负”数字化场景项目的运用方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申报减负都需要自己去对照政策填报申请材料,如今有了这个平台,整个流程便利很多。
作为全省唯一的减负降本数字化改革试点,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深化减负降本数字化改革,全力推进“一指减负”应用场景建设,企业体验感获得感提升显著。自去年4月以来,我市“一指减负”应用累计为企业办理减负334.9亿元,该应用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评为2021年度改革突破银奖。
“过去,企业减负降本面临‘政策看不全、流程看不到、结果感知弱’的痛点,‘一指减负’应用让企业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知道‘减什么、减多少、怎么减’。”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只需通过“浙里办”企业码登录,便能查询今年减负金额、每条政策的月度减负明细,如有疑义,还可随时在线咨询,由相关部门解答反馈。
效果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过去忙着拓市场找订单,没留心有这么多减负纾困政策。”德华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泽瀚说,有了“一指减负”应用,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评估符合自身的减负政策,相当于给企业请了一位政策咨询师,“今年以来,已累计享受减负1758万元,极大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
从政府层面看,随着“一指减负”运用场景的效能持续发散,全市梳理形成了一套政策办理流程图、建成了一个政策落实数据归集库、开发了一个企业端集成页面,确保高效兑现减负降本政策。今年1至8月,全市已兑现减负176.5亿元,上线各类减负政策51条,惠及各类市场主体287.3万家次。
目前,我市首创的这项数字化应用已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累计访问量1336万家次,企业五星好评率99.9%,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受益最为明显。截至9月22日,全省已为企业减负3251亿元(不含缓税),完成年度目标的108.4%,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专家说
持续推进各类民生应用
市委改革办副主任 陈超
数字化改革的每一项成果都关乎着民生。即使在一些“民生小事”上,也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就拿“南浔智慧公交”应用来讲,如今南浔区石淙镇花园湾村的村民只要在公交站点的交互式电子站牌上点击“一键预约”,换乘中心大厅的智慧大屏接到指令后,就会自动派出车辆在15分钟之内抵达站台。这不仅满足了基层群众便利出行的迫切需求,也为我市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改革以来,类似这样的“惊喜”越改越多。湖州也涌现出了一批彰显湖州辨识度,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应用成果,如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和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市域列入全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数智绿金”“浙水未来工地在线”等7项应用入选“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清单,入学报名、健康湖州、退休无忧、企业开办“一件事”等48项民生事项100%落地见效,综合满意度达98%以上……一个个管用实用、群众爱用的场景应用,让数字化改革变得可感可触。
未来,湖州将紧盯发展障碍、民生短板、治理难题,持续推进“‘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事关民生应用在我市转化运用,力争抓好“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应用落地落实。同时,加快形成在全省具有竞争力、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在年底前争取1至2项改革获省改革突破金(银)奖。
链接
湖州部分应用场景
1.“退休无忧”多跨场景应用——立足多跨协同、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全面深化迭代“退休一件事”。
2.“未来景区·安心玩”应用——聚焦破解旅游高峰期游客体验差、政府管理难、业主经营难等问题,打造有安全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景区。
3.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应用——有效解决白色污染、垃圾偷倒、混收混运等问题,让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4.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场景应用——启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构建多跨协同、系统集成的大场景,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养老福利精准直达”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床码、人码的精准挂钩,结合政策机制创新,推动养老政策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
6.“工伤智防”多跨场景应用——围绕“工伤发生率”逐年下降工作目标,构建“安康指数”评价体系,实现工伤智防综合治理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