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抵押融资引来“源头活水”

试点以来,已为农业“标准地”和农业生产设施项目授信近6.5亿元

  记者  李华 

  本报讯  阡陌纵横,瓜果飘香。日前,在南浔区练市镇的湖州绿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农业基地,一个个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的“红美人”柑橘陆续装箱,发往全国各地。“与往年相比,今年‘红美人’提前上市,深受上海等地的客户喜欢,要货电话不断,回头客很多。”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亩产量同比增长20%,“柑橘丰收,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

  湖州绿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生态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现代农场。今年受疫情影响,客流减少,再加上基础设施改造,资金难题亟待解决。在金融主管部门和银行的指导下,该公司办理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以温室大棚、设施用房等抵押获得贷款200万元。

  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又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引来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去年,我市出台《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案》,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试点方案》出台后,全市确定首批13家试点合作银行,建立联合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农业“标准地”项目和农业生产设施信息数据库,确保企业融资需求及时传递、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0亩农业“标准地”项目获得供地指标,180万平方米的农业生产设施完成登记。信息数据库累计共享农业“标准地”项目150个、农业生产设施项目41个。

  为了让金融活水更好地“灌溉”千里沃野,我市鼓励合作银行提高抵押物贷款比例,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设施产权原则上分别按照抵押物评估价值50%以上和30%以上提供贷款授信额度。保障涉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导向作用,对参与试点的合作银行,在分配再贷款再贴现资金额度时给予一定倾斜。

  同时,依托“绿贷通”银企对接平台,定期向合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等推送农业“标准地”项目和农业生产设施项目名单库,推动金融机构采取网格化、名单制等服务措施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为农业“标准地”和农业生产设施项目提供综合授信6.47亿元,其中“绿贷通”平台为农业“标准地”项目以及农业生产设施产权项目累计提供综合用信3.27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湖州全面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化发展纪实
~~~
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最佳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公布~~~
~~~
~~~
~~~
~~~
~~~试点以来,已为农业“标准地”和农业生产设施项目授信近6.5亿元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财经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微光如炬 为爱前行
市政协召开助力打造 “六个新湖州”座谈会
我市10人2组织入选
湖州在全省首创大学生 (师范)挂职少先队辅导员
全市首家高级创伤中心通过验收
湖杭高速路面施工
新能源汽车产教联盟成立
农业抵押融资引来“源头活水”
善用执法“手术刀” 营商环境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