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近年来,湖州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证支撑。

  昨天,2022年度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揭晓,长兴太傅庙旧石器遗址列居榜首。7万年前的浙江先民为了找寻美好家园构筑的临时营地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脚印,仿佛穿越了万年时空,在广袤的旷野上留下一个个人类进步的足迹。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探寻中华文明的征途中,一个个考古的高光时刻,铺就了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湖州毗山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卜骨、青铜器及大型建筑基址,证明其为商周时期浙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安吉古城、龙山107号墓园的考古研究,揭示出安吉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上层贵族甚至王侯的栖居地;德清中初鸣遗址发现了迄今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湖州钱山漾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利用家蚕丝纺织较早的实例;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实证了浙江是名副其实的“瓷之源”…… 

  从百万年的文明根系,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斑斓画卷,文物考古对构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实证浙江先民对中华文明、世界发展乃至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

  前段时间,两汉时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县署遗留的近400件汉简重回故里,对研究汉代江南地区和湖州相关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近日,湖州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大学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无疑开创了湖州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新局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躺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散落在城市中的古迹“热”起来,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报评论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专题
   第08版:区县
石破天惊!湖州发现我国最久远人类“露营地”
脚印,古人的脚印?太稀罕了!
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
图片新闻
近20年间发现上百处旧石器文化遗址,集中在西苕溪流域
通往远古的诗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