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的一生,都在探寻这三个问题。
“我的故乡在远方,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漂泊在外的游子,走上漫漫寻亲路,只为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在古镇南浔,有这样一位老人,帮助寻亲的游子们知道“我从哪里来”。他义务寻亲九年,带领志愿者帮助65名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回亲人怀抱,为失散的亲人再续此生缘。
老人名叫孙根才,67岁,南浔圆梦志愿者协会会长。
岁末,又到团圆时。圆梦寻亲微信群里更加热闹,寻亲者陆陆续续发来新线索。
带上线索出门寻访,又是一天。夜很静,只有手机微信“叮叮咚咚”的声音,孙根才拨动着满是沟壑的手指,回复着寻亲的消息。
此刻,他又想起了远在山东临朐的桂娟,那位一直在寻找亲生父亲的游子。
(一)
粉墙黛瓦,清水穿城过;稻浪白鸥,人家尽枕河。
走在南浔古镇的青石板路,桂娟恍如隔世。自从46年前被三叔抱到山东临朐给养父母抚养后,这是她第一次踏上这片故土。
目之所及,尽是江南风光。桂娟无暇驻足,跟着一位热心老人到处打探消息。
这位老人,就是孙根才。
那是2014年夏天,桂娟的养父母去世不久。
桂娟打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每次与小朋友吵架,她都会被骂是江南来的野孩子。但养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家的温暖让她把这件事埋在了心里。直到养父母逝世,寻亲的愿望强烈了起来。
当年,三叔把桂娟带到山东后,养父母还与桂娟的家乡有书信往来,信上的落款写着“南浔朱和安”。
根在800公里之遥的南浔,她要寻找亲生父亲“朱和安”。
40多年过去了,寻亲哪会这么简单。连续打听了三天,依旧一无所获。
“去那家房产中介问问,那对夫妻很热心,他们能帮你。”好心的路人把桂娟领到了孙根才这里。
“46年了,我只是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桂娟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孙根才对南浔情况熟悉,他隐隐觉得,朱和安应该住在古镇老街上。
放下房产中介的生意,他领着桂娟走过一座座古桥,穿过一条条弄堂,遇到年长的人,便停下脚步问一声:“这里有没有住过一个叫朱和安的人?”
凌晨5时起,夜里9时归。整整一天,没有探听到任何消息。
第二天,继续寻找。为了省时,他还备了干粮。
在南浔古镇一处深巷,终于打探到了朱和安的消息。一位八旬老妪说,这里确实有一个叫朱和安的人,生前是南浔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可人早就去世了。当年被抱养到山东的孩子,大多是从南浔福利院送出去的,联系人都是朱和安。
朱和安找到了,可他不是桂娟的亲生父亲。
“那……我的父亲是谁?我的家在哪里?”桂娟哭了,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在何方。
留下桂娟的电话,孙根才把她送上了长途客车。
没有为桂娟找到父亲,让她带着遗憾回去,孙根才心里不安。
可是,当过兵的人,从不轻言放弃。
(二)
孙根才不是土生土长的南浔人。1955年,他出生在苏州吴江七都镇吴越村。1974年,他离开老家,前往大西北当兵。
在部队,度过了6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退伍回到农村,他依然带着军人的作风,走正道,干实事。
1999年的一天,他在一片桑树地发现一个走丢的小女孩。女孩告诉他,家在王家港,却不知是湖州南浔的王家港,还是江苏八都的王家港。
放下手中的活,孙根才骑上自行车便带着女孩寻找。几经周折,最终在八都王家港找到了女孩的家。
女孩与家人抱成一团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孙根才的脑海里。
2001年,他前往妻子的老家南浔租了一间店面,夫妻两人开了一家房产中介。
孙根才乐于助人,平日里喜欢跟着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他还爱看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看见失散的孩子们回家,跟着笑不拢嘴。
2014年5月,孙根才萌生了在南浔建寻亲站的想法。于是,通过网上报名,他成了《等着我》的寻亲志愿者。几天后,房产中介店面门前,挂上了“圆梦寻亲站”的牌子。
来寻亲的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当年,江浙一带很多家庭生养多,却没办法养活每一个孩子,便会将自家孩子送人抱养。
义务寻亲路,由此开始。
从此,房产中介的生意顾不上了,全交给了妻子打理。
从此,手机铃声响个不停,手机话费每月至少200元。
从此,穿越城镇,走遍乡野,一年至少磨破两双鞋。
……
兴冲冲踏上义务寻亲之路,但现实却给了孙根才重重的一击。在长达700多天时间里,他没有为一位寻亲者成功圆梦。
寻亲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获知的寻人线索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名或人名,甚至是一个乳名、一个绰号,没有照片,没有电话,甚至没有记忆。
有时,带着线索去村里寻访,可村子拆迁了,要找的人家搬走了。
有时,大清早出门,入夜才回家,一身的疲惫。
有时,正走在村道上,一场暴雨倾泻而下,全身都浇透了。
除了辛苦,寻亲过程中还要面对诸多的不解。
一个房产中介帮人寻亲,有人说他是骗子,因为店里生意不好,才想着出来搞这些事情。听到这些,他也只是笑笑。
妻子看着他,不住地摇头:“要是其他人,早就放弃了。”
他怎么会放弃呢?他告诉自己,义务寻亲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
每天即使再晚再累,他都要整理完寻亲的消息。第二天清晨,再次出发。
(三)
古镇的河,静静流淌。老街的树,郁郁葱葱。
孙根才要办寻亲大会的消息在南浔的寻亲圈子里传开了。
2016年7月,孙根才“圆梦寻亲站”寻亲大会在他的房产中介举行。这场民间寻亲大会,让来自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40多名寻亲者聚到了一起。
“像,太像了!”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叹。两位寻亲者把照片摆在一起,里面的孩子分明就是同一个人。
“终于找到你了,这些年,我们找你找得好辛苦……”一直在寻找弟弟的苏州人沈雪梅哭了起来,抱着从山东潍坊来寻亲的郑旭明,久久不肯放开。
两人马上去公安机关采集血样。DNA比对成功!沈雪梅就是郑旭明的亲姐姐。
这是孙根才义务寻亲后,第一个圆梦成功的家庭。
山山水水隔两地,寻寻觅觅已半生。当年送出去的孩子,再见亲人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孙根才噙着眼泪,内心百感交集。
两年里,他接受了20多名寻亲者的委托,却没有为一人圆梦,才举办了这场寻亲大会。
寻亲大会开了整整两天。桂娟也来了,这次她是坐着老乡魏新忠包的车来的。这两年,她一直和孙根才有联系,采集血样后等待着新线索。可是这次,她依然没有收获。
魏新忠也是从小被抱养到山东临朐,长大后做了生意,当了老板。这些年他从未停下寻亲的脚步,手中唯一的线索,是生父黄海泉的名字。
来南浔参加寻亲大会,他包了一辆大车,带着同样漂泊在外的游子们。
而南浔这头,黄新根也来到了寻亲大会,寻找当年送人抱养的弟弟小五。
1969年,南浔横塘村,黄家生下了小儿子小五。家里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困难。为了给小五讨个活路,无奈之下把他送给了山东临朐的一户人家。
对方本来答应到了山东就回信,却一直沒有消息。黄新根的母亲曾按照对方留下的地址,邮寄去布票,依然杳无音讯。没过几年,父母亲相继因病离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黄新根曾多次去往山东寻找弟弟小五,总是失望而归。
然而,兄弟俩不是同一天来参加寻亲大会,就这样错过了。
寻亲大会结束后,孙根才在整理寻亲者信息时发现,魏新忠很有可能就是黄新根的弟弟。他把这一消息告知双方,两人DNA一比对,魏新忠就是黄家苦苦寻找了十多年的小儿子。
认亲仪式选在了当年中秋节,孙根才和志愿者敲锣打鼓,送魏新忠回家。黄家装点得分外喜庆,他们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小五回家。
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孙根才看着他们笑逐颜开,两年来的辛苦在此刻全化成甘甜,浸润心头。
(四)
来寻亲的人越来越多,孙根才也需要帮手。
寻亲大会中,正在寻找弟弟的叶金财与孙根才结识,被孙根才的志愿精神打动,也加入寻亲志愿者队伍,在找弟弟的同时帮人义务寻亲。
寻亲力量不断壮大,“孙根才们”越来越多。
“叮、叮、叮……”孙根才的手机里,有60多个微信群,全国各地都有,一有寻亲消息,大家都会发在群里。
每次接受寻亲者的求助后,孙根才和志愿者开始大海捞针式地找寻。他们不断地将寻亲信息传播到各个微信群,一有线索,就赶去现场核实情况。
“提高寻亲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DNA比对。”为此,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金,为70岁以上的南浔寻亲老人做血样采集。
有一天,他正在帮人做DNA采样,有人提醒他,这样干不行,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不规范!孙根才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2018年10月26日,在南浔区民政局支持下,南浔圆梦志愿者协会正式挂牌成立,不久协会也从房产中介搬到了南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寻亲,他与妻子商量后,关闭了房产中介。
志愿者吕华廷是寻亲群里的活跃分子。他来自山东潍坊,寻亲之路走了整整30年,先后到湖州南浔、吴江七都等地寻找。
接受吕华廷的求助后,孙根才和志愿者团队就一直帮他寻亲,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为他找到了亲人。
吕华廷与家人团聚后,没有退出群聊,而是以志愿者的身份留了下来。
如今,圆梦志愿者协会汇聚志愿者3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孙根才的女儿孟晓旭辞掉工作加入志愿者大家庭,成了孙根才的得力助手,信息归集、整理、发布都由她来完成。
孙根才父女俩制作了寻亲表单,接到相关信息后就会记录基本情况,寻亲线索、寻亲时长等一目了然。找到亲人,就划去表单上的信息。
表单上记录着上百名寻亲者的信息,根据寻亲时间排序,排序越靠前,寻亲时间越长。
在表单的最前面,就是桂娟的名字。每次翻阅表单,孙根才都会盯着这个名字良久。
(五)
昏暗的病房里,妻子孟静贤靠在床边,眼睛盯着输液管。
孙根才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刚刚动完手术不到两天,他沉沉地睡了一觉。
一整个下午,孙根才的手机屏幕一直在闪。妻子一看,都是寻亲群里的消息。为了让丈夫好好休息,她悄悄地把手机调为静音。
孙根才的这场病是累出来的。
2020年10月1日,在一场公益活动中,孙根才突然感觉胸口发闷,喘不上气。
一检查,孙根才的心脏每分钟只跳动14下。紧急送医,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救和药物注射,才恢复到每分钟跳动28下。
“想要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必须要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医生下了死命令。
经过检查和诊断,他需要装起搏器才能让心脏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二天就动了手术。
孙根才醒来时,病房里来了一位中年女人,床头多了一束鲜花。
“孙会长,我来看你了!”女人叫韩祥云,一年前在孙根才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56年的家人。
寻亲圆梦后,每个节假日,韩祥云都会给孙根才发来祝福的微信。是年国庆长假,韩祥云到南浔亲哥哥家探亲,本想去志愿者协会拜访孙根才,一问才知道他住院了。
“没有您,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韩祥云满怀感激地说,“您要好好休息,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太操劳。”
送别韩祥云,孙根才又不自觉地拿起手机,艰难地回复寻亲的信息。
住院那几天,病房里,受过他帮助的人纷纷来看望他。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
孙根才信心满满,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身体状况一经医生允许,他又回到了志愿者队伍中。
(尾声)
2022年夏天,气温持续越过40℃。
孙根才的寻亲微信群里,热度也犹如这高温天。
寻亲者王旭峰的身世有了新线索,孙根才带着志愿者在村里奔走了三天。他们的脸被晒得像身上穿的志愿者马甲一样红。
“这家人的DNA跟王旭峰对上了,第65个游子要回家了!”
9年时间,孙根才为65个离散家庭圆了团圆梦。他说:“这是一条艰难的寻亲路,也是一条温暖的回家路,更是一条永远不会停下来的路。”
自从寻亲大会以后的6年,桂娟再没来过南浔。因为孙根才一直劝寻亲者别来了,从山东来一趟南浔不容易,如果有结果,他会第一时间告知喜讯。
桂娟是第一个找孙根才帮忙寻亲的人,但她不是那个幸运儿。
孙根才没有放弃,他希望,总有一天,他会打电话告诉桂娟,你的亲生父母找到了!
文/记者 俞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