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每逢周六,安吉县“森林法官”洪丽莎就要进山村的公益林里转转,跟护林员和村民聊聊,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从去年开始,在湖州的田间地头、森林竹海,常可以看到身穿制服的法官。他们走出法庭,翻山越岭为群众普及法律法规、指导纠纷调处、开展巡回审判,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森林法官”。这项由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创立的“森林法官”工作机制,被写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截至目前,湖州全市共有“森林法官”180名。
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环境损害和资源破坏行为的发生,是司法部门依法护航绿水青山的主要方向。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各级“森林法官”在案件审判中不断向群众传递“谁破坏、谁修复”的环境保护与修复理念,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今年初,安吉有村民擅自将自家猪圈建在公益林中,并以“利用林下空地建个小猪圈,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建”为由拒绝拆除。“森林法官”有理有据有法地将情况向村民捋清,该村民当场表示一周内自觉拆除猪圈,并在原地补种松树。
除了走村入户的普法宣教、调解纠纷,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创建了“法护两山”数字应用场景。“森林法官”充分运用这个数字化平台,开展法律咨询、网上立案、远程庭审、远程作证等服务,一方面与林长办等部门实行办案数据互通、重大线索互联、案件信息共享、疑难问题共商、案件快速移送等,另一方面为林长、护林员等进行在线业务培训,随时随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此外,护林员在日常巡护中发现问题,也可通过该应用场景将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林长和驻村社的“森林法官”。目前,全市通过该应用场景开展协同1.6万余次。
为放大普法宣教作用,我市还特设8个森林资源保护“共享法庭”,邀请代表委员、案发地群众观摩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庭审,以案说法,让生态保护普法更具实效。“以前觉得法官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刚刚‘森林法官’在巡回审判结束以后,还回答了我能不能圈地养殖的问题。”一名观摩了“共享法庭”庭审的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