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银特材:融
记者 邵鼎
12月22日,位于南浔区双林镇的浙江双银特材科技有限公司内,总经理刘李正通过远程视频的形式与山东豪迈集团的负责人洽谈新产品订单事宜。虽然已临近年末,但主动寻求与双银特材合作的企业依然络绎不绝。
投产仅仅两年的双银特材,今年的销售收入已突破1.5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同时还手握6000多万元明年的订单,企业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充满信心。
这家规模不算大,又是投产不久的新企业,为何短时间内成为了业内后起之秀?记者驻企采访数月,在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团队建设,善于融入、乐于融入可以说是这家企业的一个特质,而一个“融”字也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融”入新领域
大学毕业后,刘李在合金特材行业一干就是近20年。带着一股闯劲,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他,于2015年跳出舒适工作圈,开始尝试自主创业。
“湖州地区在合金特材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我选择创业不是参与同质化竞争,而是以多年所学找寻新的突破口和市场盲点。”刘李说,作为特种材质的光亮管及精密管生产加工企业,双银特材在起步阶段就在产品类型上积极融入新的领域,力求做出特色。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双银特材的起步并不顺利,但一次偶然的捐赠经历却让企业找到了方向。
武汉疫情发生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向全国发出了物资援助的倡议。在看到医用不锈钢管的需求清单后,刘李和团队主动捐赠了一批产品,可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符合标准。
“做不锈钢管我们在行,但在医用领域的经验确实是一片空白。在反思中我们突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双银要追求的方向吗?”负责企业生产的副总经理陈学飞说,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医用不锈钢管的产品长期依靠进口,国内产品大多难以达到现有医疗要求。
“表面光洁度、抗氧化能力、抗腐蚀水平……我们产品的这些指数和医用标准都有差距,这更坚定了我们研发的决心。”企业研发部主任李丁说。
投产第一年,双银特材就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医用不锈钢管的研发。企业以一种初学者的心态,从原料筛选到化学成分把控等各个环节入手,开启了数以万次的反复试验论证,一年零两个月的锤炼,最终完成了不锈钢洁净管的研发生产。
11月13日,站在企业的成品仓库区,陈学飞随手拿起一根银色细钢管告诉记者,不锈钢洁净管的内表可实现光亮退火状态或者电解抛光状态,完全可以满足半导体、医用导管、制药等对洁净度高要求行业的需求,真正实现进口替代。
“融”入国际潮
有了不锈钢洁净管的成功案例,双银特材打造新产品、融入新行业的劲头中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两年时间就拥有了可运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20多款不锈钢管产品。但刘李并没有盲目乐观,他坦言,只有经过国际市场的检验,双银特材的品牌才能更具含金量。
通过外贸渠道,双银特材联系到了世界第三大动态随机存储器制造商——韩国海力士公司,希望通过合作把不锈钢洁净管送入该企业的生产车间。
“有了国内市场的洗礼,我对我们的产品是有信心的,但却有些过分乐观了。”10月28日,参与此次外贸的工作人员林月仙回忆说,当时对方给了一个集装箱的订单量,产品第一次交付后,却收到了多达15条的不合格条款。
这无疑是当头一棒,规格不符合要求,意味着订单失败,受影响的还有刚刚起步的品牌形象。林月仙告诉记者,内心的不甘让所有人都不愿放弃这次接轨世界的机会,唯有继续提升自我,才能更具生命力。
获得对方的同意后,双银特材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15条不合格条款的整改。两个月后,经过研发和生产团队的日夜抢工,完成了第二次产品的发送,但依然收到了3条整改意见。
“从15条到3条,我们看到了进步,也看清了自身的差距,有些并不是技术或者生产环节的问题,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疏忽。”李丁说。最终在第三次的交付中,企业通过了海力士的“大考”,并逐渐成为了海力士的长期供应商。
有了这一次痛苦而极具价值的合作,双银特材出口业务快速发展,产品先后销往美国、加拿大、巴西、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中东、南非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锈钢管的出口量已占到整个销量的40%以上。
“融”入同心流
12月25日一早,刘李如往常一般准点来到企业。临近年底,他也在细细盘点一年来的得失。
“今年这一年自己一共放了两天假,可以说是苦并快乐着。”刘李说,在双银特材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从建厂到试生产,再到步入正轨,两年让一个新企业初具规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和衷共济。
陈学飞告诉记者,企业上下不过80多人,别看人不多,大伙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在中国特种不锈钢管材制造商中能有双银特材的一席之地。
采访中,记者发现双银特材有一个特别之处,这家企业没有专门的销售部和专职的销售人员,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研发和生产上。如今企业的研发队伍中,“9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更有一些“00后”也在悄悄成长。
“共同的愿景往往能凝聚一批有梦想的人。”陈学飞说,企业每周都会举行一次技术研讨会,上到研发负责人,下到普通一线技术工,都可以在会上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
黄国云是生产线上的一名普通技工,经他的技改建议,企业在拔机的使用上添加了烘干工艺,直接解决了不锈钢管内表面光洁度不稳定的老问题;刚30岁出头的刘锦作为一名年轻的研发骨干,经他提议,企业开始专攻被美国、德国、日本垄断的C22镍基合金管生产技术,连续奋战之下完成突破……
在即将结束此次驻企采访时,刘李告诉记者,合金特材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依然还处在孵化期的双银特材明年将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我有一个五年规划,希望在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同时,有一天能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助一把力。”
创特新材:攀
记者 徐震
12月28日,位于吴兴区织里镇的浙江创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新生产车间内,操作工人杨双飞通过操控中控平台上的屏幕,逐一调试43台自动化拉丝机。这个项目年产4000万套耐高温高压新能源汽车线束,将于下月投产,预计年产值达8亿元。
近几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金属材料行业也在爬坡过坎。但创特新材却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7年至2022年成立五年间,企业年产值翻了20多倍。
创特新材逆势增长的秘诀是什么?记者深入企业驻点采访,找到了一个不寻常的关键词——攀。
“攀”行业龙头
12月15日,记者来到创特新材采访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欧东时,他正在回复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发来的邮件,“对方对我们最新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线束样品提出了修改意见,需要及时反馈。”
翻开全球滚动轴承制造企业榜单,舍弗勒集团稳居前三。“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创特新材总经理吴卫国告诉记者,企业目前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线束、电子粘合剂、吸音材料、钨丝金刚线等金属及有机材料产品,合作的舍弗勒、博世、联合汽车电子、博格华纳、宁德时代等均为全球细分行业规模前三的企业。
在创特新材,有一个经营理念被企业视为生命线,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产品,都要和行业龙头企业“攀亲”。
2019年,创特新材向汽车零部件行业拓展。为了能在行业内迅速打响名气,他们主动找到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其中的参股方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当年,创特新材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招聘了包括海外工程师在内的12名技术人才,极大充实了研发力量。同时,企业全员“备战”,用3个月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品质管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拿到了汽车配件生产行业的“敲门砖”——16949质量管理体系。
“小企业都希望和龙头企业合作,我们一直思考如何脱颖而出。”吴卫国说,第二年,企业通过降本减负实现了同等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更低,进一步赢得了联合汽车电子的认可。当年,企业的两条生产线满足不了需求,年底又新增了两条。
这次“联姻”后,创特新材的发展实现了“滚雪球”,从2020年至今,企业销售额每年翻倍增长。
“从1到10比0到1更容易。”欧东这样形容和龙头企业合作的哲学关系,“和龙头企业合作肯定要付出很多努力,但突破了0到1这段路,后面的路就好走了,我们选择把难的路先走完。”
“攀”全新枝头
“未来我们这一块将会打造新能源产品,钨丝项目将来一年的产能将会达到40亿米,导体项目我们规划是一年达到3000吨的产能……各个生产车间都在加快调试,为接下来投产做好准备。”11月9日,在创特新材位于织里镇的新生产车间内,负责行政的副总经理赵建学向记者逐一作着介绍,言语间斗志高昂。
虽然如今创特新材发展态势强劲,但也曾遇到一次关系生死存亡的危机。2019年,创特新材一笔消费电子产品订单被竞争对手“抢走”,金额占到企业上年产值的3成。受此影响,创特新材当年产值同比只增长了100万元。
“事后,管理层召开了会议,最终讨论出的结果是我们的产品相比竞争对手,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创特新材总经理助理张卫说,按照常规思维,企业要以降本增效赢得市场。
但在消费电子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吴卫国并不这么看,他觉得这是一个催促企业转型的“警示”,“消费电子行业产品更新率高,波动性很强,如果一直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会有更多的危机发生。”
调整发展思路,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篮子”——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欧东说,消费者使用汽车均在10年左右,他们与供货商的合作往往也更稳定。
经过3年多的积累,如今,创特新材在汽车零配件行业陆续开发了车载扬声器线束、粘合剂等产品,占到企业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今年,国内电子消费市场相对疲软,创特新材的产品销量受到影响,但整体效益不减反增。“声学产品在我们的份额中并不大,如果没有汽车零配件作为支撑,企业今年就要大受打击了。选择‘两条腿走路’,企业发展更稳健了。”张卫说。
“攀”智造高地
12月11日,记者跟随欧东来到创特新材生产车间,看到一批储能线束的样品刚刚“出炉”。“这批产品是研发部全力打造的,帮助企业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欧东说。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占比一般为5%左右,我们的占比是10%。”吴卫国说,目前,创特新材的人才形成了“金字塔”结构,既有2名国家级人才组成的“塔尖”,也有3名浙江省海外工程师等组成的“塔身”,还有10余名“南太湖精英计划”B类人才和博士、硕士组成的“塔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创特新材成立于5年前,但是研发团队早在8年前就已经开始组建了。可以说,注重研发,是企业“诞生”时就具有的自觉。
2014年,吴卫国在朋友的介绍下,只身一人跑到湖北大学找教授合作研发一款新产品,能让播放的声音更立体。当时,全国尚没有企业在研发同类产品。两年后,产品研发成功,吴卫国回到织里创办了创特新材,研发团队也跟了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首个班底。
依靠厚实的研发能力,创特新材在成立当年就启动了7个研发项目,在第二年就被评上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等于准备研究生考试,别人花了好几年,我们只用了一年不到。”张卫说。
这几天,创特新材研发部已有部分人员搬至新厂房,开始了研发工作。研发部的陈敦汉满心喜悦,因为研发区域面积比原先扩大了3倍多。
欧东告诉记者,今年企业正在申报的专利就有20项,明年的成果将更加可期。
“企业,就要不断攀出自己的极限,突破自我。”吴卫国说,新能源汽车这个未来发展的“高地”,他们也要向最高峰攀爬。
专家点评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兰建平
新材料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湖州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并持续为中国制造、浙江制造在该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像双银特材、创特新材这样的后起之秀顶住了各种考验,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的“生存之道”特别值得众多小微企业学习。
双银特材的一个“融”字体现了年轻企业的朝气和活力,不固步自封、不拘泥于眼前,使得企业敢于去突破和尝试,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抢到了发展先机;创特新材经历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依然保持一颗勇攀高峰之心,“攀”出了生门,也“攀”出了新发展。这两家企业都具有现实样板意义。
从两家企业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制造业发展需要企业保持长远的眼光和思维理念,顺应时代、紧跟潮流方能保持活力,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