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俊
《晟舍镇志》,闵宝梁撰,八卷三十万字,成书于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抄本原藏于浙江图书馆,2020年11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笔者在参与点校过程中发现,《晟舍镇志》卷二之《风俗》篇详细记录了150多年前江南水乡古镇晟舍(现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一带过年的习俗。
送 灶
腊月二十三,北方称为“小年”,隆重得很,江南没有这个叫法,但也很重视。和江南水乡的多数地方一样,晟舍过年,也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二十三日 送灶。是夜各家祀灶。蒸白米团糍,有和以番瓜者,其色黄,形如茧,用蒸荙盛之,上作米粉聚宝盆。又锡糖酒果,送灶神上天,用纸扎轿子,加松毛茅豆荚以引火。” (《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送灶”习俗,南北都有。只是北方大多“糖瓜祭灶”,用的是麦芽糖,江南鱼米之乡,祭祀自然以米粉制作的糕团为主。今天太湖边农家为“送灶”而做的“黄番瓜(南瓜)茧圆子”“聚宝盆”,和同治年间的记载完全一致。
这里提到的“蒸荙”,以前是江南常见的竹制厨房用具,形似“淘箩”而较浅,价廉物美,用处很多。搬进新房子,加上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这些年已近消失。
断檐尘
送“灶家菩萨”“上天言好事”之后,江南民间开始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过新年:
“二十四日 扫檐梁壁间悬尘,曰‘断檐尘’”。(《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之所以叫“断”檐尘,是因为要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洁卫生工作,连平时顾及不到的房檐、梁、壁上的悬尘,也要掸扫干净。这样做,除了清洁本身,也有把一年的晦气一扫而空,除旧迎新之意。
二十五这一天有意思:
“二十五日 诸神下降察人善恶。人皆茹素,间有吃豆腐渣者。” (《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神仙下界察人善恶。民间以吃素甚至豆腐渣来应对,似乎俭朴或者贫穷就更能被认为代表“善”?
除 夕
“除夕 俗名大年夜。上一日为小年夜。先期亲友互相馈遗食物,曰‘致年节礼’。娶新妇家,送来年糕线板糖等物,分赠邻友亲族。前数日,各家磨米粉和糖作年糕。陈牲礼,祀众神,曰‘拜年夜’。利市炮竹,连夜不绝声。晚悬祖先遗像,设馔致祭。夜则合家聚宴,曰‘吃年夜饭’。是夜质库不闭,以便人质赎。各店齐开收账,天明而止。有人夜半时,将铜勺在锅中一旋,柄在何方,即向此方听人言语,以卜明年休咎,谓之‘听响卜’。
“凌介禧诗:糖饼米团送灶神,腊冬廿四断檐尘。年高利市炽糕拜,除夕声声爆竹频。”(《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上一日为小年夜”。江南真的没有“小年”,但有“小年夜”,如今不少人家“小年夜”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除夕与大年初一无疑是过年最重要日子。习俗与现在,有同有不同。
娶新媳妇人家过年时以礼物分赠邻友亲族,在晟舍一些地方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年夜饭”自然还要吃。祭神祭祖的习俗也延续至今,不同的是,祭祀不再“悬祖先遗像”了。
“利市炮竹,连夜不绝声。”禁放以前也一直如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典当早已不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行业,所以除夕“质库不闭,以便人质赎”的现象自然没有了。同样,“各店齐开收账,天明而止。”也已经看不到了。
至于“听响卜”,很有意思,只是目前已难见到。
元 旦
“元旦 亦名岁朝。五更时,开门放爆竹霸王鞭,曰‘开门炮长’。设糕果香烛于庭礼拜,曰‘接天’。煮豆沙糖馅汤团、陈酒果,接灶神,拜祖先遗像。出门迎喜神方,诣各庙烧香。归率眷属,先拜尊长,依次叠拜,曰‘拜年’,又曰‘拜吉’。再出门,拜族中近支及亲尊长遗像。是日不茹荤,不炊饭,取除夕余饭蒸食或吃面。禁扫地汲水,女人不动铁剪。午后天晴,沿乡男女盈船满载来游利济寺各庙,络绎不绝,谓之‘游十庙’。或云是日吹东南风岁稔,东次之,东北又次之,西北则歉收。又云西北有黄云岁稔,黑白则歉收。为农家占验。”(《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开门炮仗”,一直延续到烟花爆竹禁放以前。年初一早晨炮仗声此起彼伏。
“接天”,同时也把上天述职的“灶家菩萨”接回来上班。
“迎喜神方”,“皇历”标注每年的喜神方位不同,新年第一次出门,先得往这个方向走一程,以迎来喜神,带来好运。然后绕道而回,不作兴走回头路。
年初一到庙里烧香,此风至今尚存。晟舍利济禅寺每年“烧头香”,往往是凌晨就人气爆满。
这里说的“拜年”,仅限家庭内部及“近支及亲尊长遗像”,仪式感很强。
年初一的一些禁忌,“不茹荤,不炊饭”,“不汲水扫地,女人不动铁剪”等,笔者儿时尚有,近些年已经几乎不存。
“游十庙”,应该很是热闹。旧时店铺年初五之前多不开张,街市上可以购物休闲的地方不多,而寺院则是开放的公众场所,年节往往还会有庙会之类,新年祈福之余游庙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首选。晟舍至今尚有古寺两处,规模不小,不过可以游逛的地方更多了。
至于“农家占验”的风云,本地种田人已经很少,似乎也不大有人注意了。
拜 年
“初二日 出门拜年。向来各家设门薄,客至则自书姓名于上。近时携数寸红笺,书‘家长及弟侄子孙姓名,同拜贺新禧’字样,粘于门而去。
凌介禧诗:最恶小条纸拜年,粘门名字写红笺。一经坠地皆污秽,覆辙愿人勿蹈前。” (《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这一天的“拜年”,才是亲戚朋友之间的。能设“门簿”的,自然不会是寻常人家。相传旧时杭州大户人家拜年门簿上开篇照例都事先写上四位:百岁坊寿百龄老太爷、元宝街富有余老爷、大学士牌坊贵无极大人、五福楼福照邻老爷。
至于小纸条贴门上,倒是一道风景,或许能和牛皮癣小广告媲美。
迎财神
“初五日 市肆皆开。五更时,陈牲礼斋财神,曰‘接路头’。晚则各店酣饮,秉烛尽欢,曰‘吃路头酒’。” (《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年初五店铺恢复营业,此前先要接财神。“路头”者,五路财神也。此风至今尚存,而且随着民营经济的日益繁荣更上层楼。时间也已经不在“五更”而提早到了夜半子时,燃放爆竹比元旦更甚——当然说的是禁放前的事儿。
元 宵
“十五日 为元宵,又谓“上元节”,天官生辰。乡人做三官会。其实借礼三官懴为名,同盟结拜酣饮终日,曰“三官会弟兄”。是日,闵氏宗祠大祭,其祭品用少牢,仪注同祭先贤。观者如云,至午始毕。先一日,十四夜,祠中张灯结彩,陈设祭器,游人咸往看灯,夜半始散。乡人烧田蚕。” (《晟舍镇志》卷二《风俗》)
元宵,本地人多叫“正月半”。“天官生辰”,“三官会”“三官懴”之类,如今已不大有人理会。“同盟结拜”的风俗,央视曾在太湖边的义皋古村做过一期《远方的家·大运河》中介绍。不过笔者记忆里的水乡孩子们“结拜”多选择在农历三月三,伴随着“野火饭”一起,更有童趣。
“一门廿进士,叔侄四尚书”,晟舍闵氏当年也算是世家大族,宗祠大祭,仪式隆重。居然能成为游人看灯的场所。
到了正月半,“过年”也就告一段落了。如果还没有结束的意思,继续拜年走亲戚蹭吃蹭喝的话,有句俗话:“拜年拜到正月半,面孔像块砧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