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西湖边的柳树开始抽出嫩黄的新芽,迎接着一场盛会的到来。
3月7日,杭州亚运会迎来倒计时200天,亚运筹办迈入又一个关键节点。“迟到”一年后,亚运会的准备工作更加扎实了——
城市换上“亚运妆”。走在杭州街头,不经意间,就能在行驶的公交车上、高空的广告屏上、身旁的街墙上,邂逅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吉祥物“江南忆”组合等一道道亚运景观。
这些亚运景观的内涵,也因为多出的一年而更加丰富。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设计师张文说过,多一年的准备时间,就是给予了吉祥物多一年的“成长”经历。确实,琮琮、宸宸、莲莲变得更忙碌了。“三小只”陆续在骑行大会、志愿大会等活动中亮相,不断解锁着骑自行车、剪纸等新技能。
自去年5月中旬开放以来,经过9个多月的时间,“敞开大门”的亚运场馆人气更足了,体验感也更好了。
“有人迎着晨光奔跑,有人向着晚风挥拍,一到周末来这里打球、散步的人就更多了,非常热闹。”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运动中心负责人说,杭州亚运会三人篮球比赛场馆就位于整个中心的最高处,自实现向社会常态化开放后,来健身锻炼的人就成了场馆的一道日常风景。
“压力也是有的,在正式开赛前,必须保证场馆不出差错。”该负责人表示,工程维护保养、设备巡查维修、卫生安保检查等,都是场馆运行团队的日常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还会根据接收到的反馈,对场馆进行查漏补缺,在细节上实现改造升级,让来锻炼的人以及接下来参赛的运动员都能有更好的体验。
一方面“还馆于民”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亚运场馆又将陆续迎来“模拟考”。有更多亚运竞赛场馆,将通过举办国际及全国性赛事,为亚运正赛的到来打好基础。
当前,亚运筹办工作逐步由“筹”转向“办”,亚运冲锋号再次吹响。在与许多和亚运相关的人们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更忙了,却也更加斗志昂扬。
借着亚运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为这场体育盛会积聚能量。
办好亚运会,人人都是东道主。2月5日,杭州市委办公厅民意互动平台在全市开展“我为亚运献一策”征集活动,广泛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对亚运会举办的意见建议。仅两周,就收到了近3000条“金点子”,足以体现大家参与亚运的热情。
这是一场全民的盛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乘亚运东风,主办城市杭州以及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这些协办城市,大幅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铁路杭州西站、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湖杭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
“礼迎亚运”,也正成为浙江的一道靓丽风景。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以“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为主题,亚运志愿者代表发起“志愿同行,‘益’起亚运”倡议,号召大家争当志愿者,当好东道主,展现“浙”里“最美”风采。围绕服务亚运,全省各地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将贯穿全年,把“有礼”浸透在灵魂里、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细微处,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包容、懂礼、有礼的浙江形象。
可以说,延期带来了挑战,却也让浙江有更宽裕的时间、能用更长远的角度,去打磨细节,让各项筹备工作更加完善。
这一年,是新增的力量、新增的收获。
接下来,在紧锣密鼓的状态下,全省各地将秉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加速冲刺,来完成亚运筹办的各项大事——圣火采集、火炬传递、亚运主题歌和奖牌样式的发布等等,留下更多属于杭州亚运会的经典时刻。
杭州亚运会,精彩值得期待。我们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最美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共赴这场“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沈听雨,载《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