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因水而兴,因水灵动,自古以来与水结缘。纵横交错的河道构建起城市的经纬骨架,人们逐水而迁、傍水而居,蜿蜒河流勾勒出了梦里水乡的悠闲自适、生机勃勃。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工业生产加速,湖州的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101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江南水乡”实际上是一座缺水的城市。
缺水,必须节水,一场全民节水总动员由此拉开序幕。
文/记者 史舒频
“节水账”连着“增收账”
眼下正是春耕关键期,日前,在南浔区善琏镇平乐村,放水员许武初像往常一样来到泵机在线监控系统大屏幕前,轻点鼠标,查看墙里、杨家埭等机埠的灌水排水情况。
“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这里点一下排涝按钮,农田里多余的水就排到外河了。”许武初说。只见一侧的数字大屏上,清晰展示着各个机埠、各片农田的实时监控画面。
作为全省第二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平乐村铺设了17公里低压管道,管道上每隔15米有一个阀门,改变了以往“一灌到底”的农业灌溉模式,实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全覆盖,随后又配3套超声波流量计,实现机埠自动化控制、用水实时监测等功能。
“田里的水量控制得刚刚好,大大减少了肥料流失,去年增收4万多元,今年估计又是大丰收。”村里的种粮大户徐建庆承包了260亩稻田,精准灌溉让他尝到了“甜头”。平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顾小平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年亩均节水在18%左右,节约灌溉用水总量40万立方米,一年下来,全村节约成本超过了万元。
“以数字化为引领,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日常管理、机埠操作、用水监测预警等数字赋能,是我们深化改革的方向。”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型灌区15个,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万亩。
农业是用水的重点领域。农业节水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节水效率。在农业节水增产增效上,不少农业主体动足了脑筋。
在德清牧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上有两个雨水采集池,雨水通过现代化智能连栋大棚的采集沟流向大池,可满足2000多万株铁皮石斛的灌溉。基地负责人介绍,雨水回收灌溉的用水占了整个基地灌溉用水的一半。
在钟管镇一家养猪场内,3000多头生猪用上了干湿料斗。给猪吃饲料用的是喂料器,用上这套喂料系统,每年节约用水及饲料成本100余万元。据介绍,我市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目前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到100%,成功培育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2个。
“技改热”拓宽“改革面”
在浙能长兴发电公司宽阔的中水回用工程沉淀池旁,眼前是满池的中水,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下4座巨大的冷却水塔。谁能想象,曾经的“用水大户”长电公司,如今实现全部中水回用,做到不向外界排放一滴废水。
据介绍,长兴县先后投入2000万元,实施输送管网、泵站提升及后续维护工程,让长电公司“零成本”引入污水处理尾水。长电公司则投资9000万元,建设尾水生化处理工程,可以“吃”掉周边区域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在此基础上,长电公司又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和综合处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彻底实现超过15类废水的分类回收和处置消纳,达成全厂“废水零排放”。
近年来,我市将节水作为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最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要求,把“技术创新”作为节水的突破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耗水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纺织印染、热电等六大高耗水行业,推行水效对标,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设备和用水工艺。”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共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22家,完成300家绿色工厂“提质升星”。
在吴兴童装产业园西侧,有成片的给排水设施,包括设计流量达每小时500立方米的河道取水泵房、污水处理池、中水回用处理设施等,淡蓝的色调衬着园区一栋栋米黄色的标准厂房,颇有现代大工业的气派。
“园区产生的所有废水全部汇集到这里,统一处理后,其中一半通过专用管网输送到湖州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后排放,另一半则通过浸没式超滤后再用于园区企业生产。”中环水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改造提升,园区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年用水量控制在300万立方米左右,实现年节水约150万立方米。
以“打造南方地区节水标杆城市”为目标,近年来,湖州做大水资源“改革”的文章,出台《湖州市万元GDP用水量指标优化提升节水攻坚行动方案》,坚持抓源头、抓重点、抓行业、抓试点,充分挖掘全市节水潜力,全面提升用水效率,2022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8.9%,位居全省前列。
“基础点”链成“标准线”
在长兴华盛高级中学,节水器具随处可见:教学区、办公区等公共区域,全是崭新的节水龙头和感应式冲水阀;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节水冲水阀、喷淋头;校园内的绿化灌溉采用喷滴灌技术……这些节水技术的运用,得益于该校“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合同节水模式,是指节水服务公司与用水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水目标,通过节水服务企业的技术整合、设施整合及相应投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以达到节水目的。“节水改造的成本来源于省下的水费,用水单位不需要投入改造资金,只要把账算清楚。”一家提供节水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湖州相继在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及人员密度较大的企业等扩大实践范围。目前全市实施合同节水管理的院校、企业、单位已有8家,年节水量超过50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并且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必须有一系列的制度举措来保障。结合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修编,我市启动《湖州市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规划》修编,出台全国首个《生产用水企业节水指数评价规则》地方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推出“节水贷”,累计发放“节水贷”超10亿元。
在河湖治理方面,市“五水共治”办公室牵头推进“水韵湖城”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启动建设项目32个,完成投资19.98亿,同时开展水域岸线专项整治、河湖环境专项清理等六大专项行动,探索设立“公众护水基金”,推广全社会治水护水“绿水币”制度,公众护水参与人数累计达23.7万人。
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到水库水源地,从水文巡测基地到水保教育园……近年来,湖州还依托水利工程、水文化资源等培育节水教育基地,不断拓展受众覆盖面,引导全民参与节水行动,营造全社会节水护水氛围,提高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
“希望通过一 “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强全社会的治水、护水、节水意识,践行节约用水责任,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保护好湖州这一片绿水青山。”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