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生态环境局

擘画“江南清丽地”新山水画卷

  从“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盛赞,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气魄,对于这一方山水,湖州始终珍之重之。

  湖州逐绿而行。强化制度完善,通过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方性法规,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湖州向绿而生。坚持铁腕治污,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全省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改革试点建设。

  湖州点绿成金。突出改革赋能,打响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的湖州品牌,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调节机制。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湖州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浙江考核连续十年获得优秀,“五水共治”八夺“大禹鼎”,蝉联金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八年稳定上升。

  绿水青山见证着,蓝天白云见证着,湖州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

  制!  高屋建瓴  重塑格局

  极目湖州,草木葱茏,飞鸟翔集,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新画卷生动铺展。

  “生态优先”始终作为重点要素,根植于市委市政府发展的脉络,带来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一张蓝图,日渐清晰。

  有了理念引领,更需制度保障,一以贯之。

  2016年4月,湖州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方性法规,开启了以法律形式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已先后出台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9部地方性法规,构建了“1+N”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坚持以绿为纲,湖州积极探索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标准体系。

  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生态文明、绿色制造、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标准委批准创建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截至目前,制定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12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创立首个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先后制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梳理细化249项权责清单,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在湖州,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保护环境,守土有责;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生态环保是不能逾越的“高压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生态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治!  利剑出鞘  筑牢屏障

  清澈的苕溪缓缓流动,阳光穿透溪水,泛着宝蓝色光泽的苕溪鱲悠闲地穿梭。这一全球新物种的发现,为生态环境改善写下了生动注脚。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湖州始终坚持铁腕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响“蓝天保卫战”,画出大气污染治理最美曲线。先后开展“治霾318攻坚战”、大气源头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清新空气示范区”。2015年以来,空气优良率和PM2.5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蓝天白云成为最常态的靓丽景色。

  开展“碧水保卫战”,绘就美丽河湖新画卷。作为因湖得名的城市,湖州坚持“五水共治”,扎实推进“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积极投身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市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提升至100%,入太湖水质连续15年稳定保持优良。

  建设“无废城市”,共筑现代绿色新家园。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荣获全省首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基本实现小微危废产废企业覆盖率100%。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生活垃圾总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获得全省五连优、四连冠。

  重拳出击,筑牢生态屏障;利剑出鞘,守护绿水青山。

  2022年4月,湖州获批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全国唯一试点,狠抓全域全链、实干实效,奋力打造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湖州样板。

  深化公检法环联动机制,全国首创生态联勤警务机制,实现“生态警长”全覆盖。探索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的湖州模式,率先建立“司法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多元共治推进环境资源案件专门化审判。

  严执法、零容忍,已经成为湖州各界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

  如果说治理为剑,那么保护是盾。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湖州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湖州成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并入选中国首批全球“自然城市”平台。

  创!  点绿成金  迸发活力

  5000、5100……11000,经过20轮的报价,菱湖东林锦丽杰丝织厂以11000元/吨的价格,成功拿下化学需氧量交易指标,成为湖州绿色交易中心成立后的首家中标企业。

  这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绿色交易中心,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创新探索。中心全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普惠等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把环境权益变成真金白银。目前,完成交易额超2.4亿元。

  湖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202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34.50亿立方米,已知矿产资源有6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47.55%。如何实现通道转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湖州秉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用一项项制度、一次次探索,在点绿成金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数字化改革,首创竹林碳汇、数智绿金、碳效码等重大应用,着力提升综合改革创新能力。

  ——上线“浙里环评”应用优化项目环境准入。统筹环评领域“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小微企业“打捆”审批等改革政策,落实各项惠企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在全国率先探索“两山合作社”标准化运营机制,全市域构建“五统一”和“两入股三收益”模式。

  ——突出生态惠民,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调节机制,首期黄浦江源生态保护基金总数达到4.8亿元。

  ——探索生态资源转化模式,把碎片化资源资产经摸底、确权、评估后整合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

  ……

  去年,湖州制定了《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打造生态价值转化、低碳技术创新、绿色智造变革、生态富民共享、生态文明传播“五大高地”,着力打响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的湖州品牌。

  美丽转化,还需创新保驾护航。湖州将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技术为重点的“创谷经济”,将高端产业、创新流量更多地从摩天大楼导流到绿水青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湖州以生态的“高颜值”,创造经济的“增长极”,提升发展的“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文/李华

  本版图片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6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擘画“江南清丽地”新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