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炜丽
盛夏,被群峰环抱的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暑气逼人。
昨天中午12时不到,村文化礼堂热闹起来。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村里的传统文化“青草坞双龙”,又叫“鸳鸯龙”。
陈钦招就是他们的老师,“鸳鸯龙”的第五代传承人。53岁的他,舞龙握把依旧干脆利落。
1986年夏天,16岁的陈钦招初中毕业。当时,舞龙队正在准备3个月后县里的一场比赛,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就这样,他成了舞龙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因为训练刻苦,第2年,他当上了“龙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鸳鸯龙”第二代传承人陈秀明。“当年,老人已经87岁了。他卧病在床,竟然还在扎龙头。”陈钦招说,他在老人床边学起了扎龙头,也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这股精神的激励下,到上世纪90年代初,青草坞“鸳鸯龙”一次次走出了山村,走向了湖州、杭州等更大的舞台,也成就了“龙头”陈钦招的高光时刻。
然而,因为收入问题,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那段时间,“鸳鸯龙”进入了低谷时期。
转机发生在2009年。
这一年,村里办一件大事,要舞龙。然而,现场来的舞龙队,竟是村里花了3000元从外村请来的。
“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啊!”陈钦招说,大伙儿一商量,要让“鸳鸯龙”再舞起来!
当时,陈钦招自己开办了企业,他就联合同样办厂的朋友,筹措资金买了龙、鼓等道具,村里也配合解决了服装问题,很快,“鸳鸯龙”得到重振辉煌。
2012年,“青草坞双龙”入选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舞龙队舞到了意大利;2022年,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进校园常态化教学……
陈钦招的身份也多了起来,他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传统舞蹈专业委员会会员,也是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是青草坞村党委副书记。“无论哪种身份,我都要想方设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鸳鸯龙’。”他说。
在他的影响下,村里7成农户都与“鸳鸯龙”结缘;女儿陈静颖也加入了舞龙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在九天之上啊,住着两条心地善良的雌雄青龙,后来化作两座大山落在我们青草坞……”抱着3岁的小外孙时,陈钦招总喜欢这样呢喃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