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永立潮头”

——湖州和美乡村的三幅画卷

  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这是一幅属于湖州的丰收画卷。

  时间的指针拨动到21世纪,一切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人化工厂悄然出现,数字经济渗透人们的生活,消费变得多元,全球经济相连而撕扯。视野落到农业农村,蝶变愈加明显,几千年的种田模式不断向机械化转变,养蚕、养鱼,甚至羊与鸡,都在工厂内快速生长。当农业变得更新奇,我们该如何破浪追风?

  在湖州,一个现代化农业农村的标本正浮出水面。从数据来看,这里成绩显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获得了省委省政府首届“神农鼎”,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均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连续六年全省第一……

  从微观样本来看,这里更显示出生机不断:善于变革的农人开启了陆基养鱼新模式,换个地养鱼让鱼价倍增;“未来农场”里湖羊从小戴“身份证”,母鸡喂食到鸡蛋打包用一条输送带连接;农创客开的咖啡馆一个月卖出3000杯……一幅村美人新的画卷,让无数城里人开始羡慕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一年以来,湖州扎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现代化乡村的蓝图正渐行渐近。

  村民的“智慧”一天

  长兴县吕山乡龙溪村的村民是这样度过一天的:

  上午,乡村数智生活馆健康小屋内,村民徐秀珍近日向县中医院的医生视频问诊,待药方开具后从自动售药机里取走了降压药;

  下午,村委会就业电子大屏前,年轻村民看着滚动播放的县内就业岗位需求,用手机拍下了企业联系方式;

  晚上,幸福之家的图书室内,村民施陆丽带着女儿,用身份证一键借走了几本儿童绘本;

  省农业农村厅今年发布《2022浙江省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显示,我市以82.1%的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一,连续4年蝉联全省第一。同时,所辖区县均实现连续4年入围全省县(市、区)前二十,系全省唯一。

  这意味着,湖州乡村数字化的渗透率已经领先全省。如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憧憬的未来乡村生活是“楼上电灯、楼下电话”;那如今就是“一块屏幕、足不出村”。

  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与数字化处处长韩明丽介绍,目前湖州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村级在线议事等行政村覆盖率均为100%。

  地处德清县乾元镇的德清县农村电商产业园,一派热闹景象。培训室里,主播们正手把手教村民运营网店、线上带货、拓展销路。直播间内,主播刘凯歌正卖力推介本地农特产品。网络平台上,平均每场直播都有上千人次围观。

  运营负责人黄伟星告诉记者,这一产业园于去年9月投运,为电商创客和从业者提供摄影室、直播间、冷库、仓储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目前已有15家企业入驻。此外,一支由90后年轻创客组成的园区运营团队,通过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等,帮助县里有需要的农民、农业主体连线全国市场,短短半年就打造了德清酸菜黑鱼片、虾田米、青虾、早园笋等精品网货。

  让更多农民“触网”,将产业链条拉长,这些探索的成效,反映在数据上——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8%,居全省第一。

  大学生来“种田”

  农田里,一台植保无人机缓缓下降,底部快速撒出晚稻种子,进行直播。田埂上,4名00后青年手里握着遥控器,手指灵活拨动,眼睛紧盯着遥控器上的屏幕。

  这是日前在吴兴稻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管理的稻田,来自国内4个省份的8所大学的“飞手”,年纪都不超过22岁,毕业后来湖州“种田”。

  伴随规模农业的推广,我市农田管理更加智慧化,一台植保无人机就能完成上千亩农田的播种和施肥。“稻丰农业”负责人尚小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管理了3万亩农田,共有25名“飞手”在管理,效率和产出都高于传统模式。

  与吴兴稻丰相距不到20公里的省级未来农场德清水木蔬菜工厂,工人们这几天忙着操作自助施肥机,对着电脑输入相关数据,调整和控制番茄生长的各类指标。

  负责人阿尔法大学毕业后来湖州工作,他告诉记者,一块屏幕管控工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番茄从生产、采收到分拣包装都实现可视化管理。如今采摘期从两个月提升至全年,年产量高达125万公斤,在同等种植面积下,番茄产量是传统大田产量的30倍。

  近年来,我市布局推进智慧农业百个未来农场、百个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已累计创建省级未来农场5家、数字农业工厂42家,均列全省第一。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94.8%、居全省第一,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设施栽培信息化率、畜禽养殖信息化率和水产养殖信息化率均居全省第一。

  7月17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南浔区的朝一养殖(浙江)有限公司打包车间里看到,成千上万枚鸡蛋从输送带上滑下来,分拣工人快速挑出破裂和双黄的蛋。随后,鸡蛋进入全自动分拣机器,15个金属夹子夹起鸡蛋,稳稳地码到蛋盒中,工人将鸡蛋6盒一批打包好,装箱发货。

  “目前每天产出鸡蛋14吨左右,差不多23万枚。”企业生产负责人张英波告诉记者,现在的鸡蛋生产已经完全实现智能工厂化,35万羽蛋鸡仅由4名工人管理,从饲料喂养、粪便处理、鸡蛋分拣全部由一条总长300多米的输送带完成。

  九百十四个村的“和美梦”

  “轻轻敲开五四花窗,花海波浪微微荡漾……”初夏的早晨,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文化中心内歌声嘹亮。推开窗扉,只见水杉翠绿、月季绽放,整洁道路上,5G无人驾驶公交车畅行村道,健康驿站内村民与省内专家远程会诊……

  “如今美得像花园,过去却是垃圾随地丢,污水满地流。”村干部感慨道。2003年6月,五四村第一时间响应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当月关停3座矿山,拆除15家生猪养殖场,清理违章建筑超2万平方米。眼下,五四村美人和、项目沓来,正在争创全国4A级景区。

  20年来,浙江“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南太湖畔,湖州914个行政村铺展画卷,落成一幅幅村美人和的画卷。如今,湖州已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从“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1.0版,升级为“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的2.0版,如今正迈向“百村示范、千村共富、全域和美”的3.0版。

  和美乡村,既要美又要富。在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金鸡岭的山顶上,一个废弃石矿被打造成火星营地。换上宇航服,就能体验登陆火星的感觉。近年来,白杨村找到独特发展之路——依托春风·白杨乡村经营品牌,引入民宿、营地等文旅项目。2019年到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30万元增长到366万元。

  让村集体经济有更多源头活水,湖州市正实施新时代“八业千亿”乡村产业提升行动,推进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特色研学、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和美乡村。今年上半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12个、完成投资33.32亿元。

  文/徐震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湖州和美乡村的三幅画卷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5版:深度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乡村振兴“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