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宁可局部暂时的舍弃,每年以牺牲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为代价,也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自此,浙江大地全面吹响了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冲锋号,打响了消灭“黑臭河”“劣Ⅴ类水”的攻坚战。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十年来,德清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举全县之力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清河护岸净水攻坚战”和“碧水保卫战”等,不断探索创新河湖长制工作和水生态治理模式,助推生态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德清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大花园示范县、全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等荣誉,连续九年夺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三次获“大禹鼎”金鼎。在2022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中,德清县获得“大禹鼎”金鼎。
当前,德清正全面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始终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呈现“改革创新高地、品质生活新城”的美好图景,不断为全省推进“两个先行”、全市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13年以来,德清通过大力实施“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美丽河湖”和“污水零直排”建设,持续推进水环境控源提质、水处理截污增效等各项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一大批涉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4年,全县劣Ⅴ类水比例从2013年的29.4%下降到6.2%。2016年,全县16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比例上升到93.75%,消灭了Ⅴ类和劣Ⅴ类水。
2017年,全县16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至今持续保持并向好。德清饮用水水源地对河口水库水质达标率连续十年稳定达到100%。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十年来,德清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探索水生态修复新模式,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依托中小河流、十字港水系、东苕溪湘溪片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河道、小微水体水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建设完成了一批以“水下森林”为代表的有颜值、有品质的水生态修复项目,土著鱼类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2023年,新物种“苕溪鱲”在东苕溪流域首次被发现,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
截至2022年,全县共生态整治河道931条1145千米、湖漾24个、建成“水下森林”49个约30万平方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和景象在德清重现。
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治水倒逼重塑了经济结构,在大破大立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2016年以来,德清开始整治以喷水织机、小木皮行业、“厂中厂”企业、“四无”企业等为重点的“低散乱”企业(作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猪养殖场从3717家规范至7家,全县772户温室龟鳖大户120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全部拆除,在全省率先实现温室龟鳖养殖“清零”,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完成整治,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全覆盖。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市企业数从4家增加到13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入全省十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十年增长8倍,达384家。
人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十年来,德清始终坚持水岸同治、城乡共治,协同推进治水与治城治乡融合,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联动推进“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
通过以局部“微改造”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建立健全河湖长效保洁机制,有力推动了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入选全省大花园示范县,新增4A级景区5个,实现A级景区宜创村全覆盖,进一步助推了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五水共治”成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2年浙江省营商环境“无感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德清县在全省53个县(市)中排名第3位,居全省“第一档”。
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群众对德清水环境质量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57%提高到2022年的93.82%,对治水的支持度达到98%以上,因涉水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社会矛盾明显下降。
推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3377元增长到2022年的717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669元增长到45433元,排名全国县域第11位,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8:1。2019年12月由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五水共治”(河长制)办公室主办的全省“五水共治”“水秀浙江”文艺汇演在德清举办。
数说德清“五水共治”
治污水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十年来,德清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推进种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力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实现了河湖由“脏”到“净”的转变。
2016年全面打响全域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落实河道水质星级管理,2017年6月、10月分别通过了市级、省级剿劣验收,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剿劣验收的县区之一,实现了河湖由“净”到“清”的转变。
为实现雨污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2018年7月全面开启了“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2020年底率先通过省“污水零直排”全域创建验收。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移交运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50座,建成管网长度约714公里。
2017年开展全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建成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1500余个,成功实现由1.0版的传统鱼塘、2.0版的标准鱼塘向3.0版的生态美丽鱼塘跨越。
截至2022年,创建省级美丽河湖8条、市级美丽河湖9条、县级美丽河湖340个(条),乐水小镇8个、水美乡村26个,水梦苕溪等10条景观带,织就了一幅“人水和谐、水美民富”的幸福美丽河湖画卷。2020年,蠡山漾成为全省首条国家级示范河湖,2021年,下渚湖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2年,洛舍漾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实现了河湖由“清”到“美”的转变。
防洪水
德清是水利大县,更是浙江省防汛重点县,具有上保杭州、下保杭嘉湖平原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十年来,在德清大闸、对河口水库、导流东大堤等重要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又先后建成城市防洪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及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等一批省级以上重点水利工程,县城防洪面积从32平方公里扩大到237平方公里,并在全省率先高标准建立县域基层防汛体系,全县防洪排涝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全面缓解了防汛“南北夹击,东西矛盾”的历史难题。2023年,总投资14.43亿元的东苕溪(德清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工。建成后,西险大塘和导流东大堤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有效提升杭嘉湖平原7436平方公里的防洪能力。
排涝水
十年来,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幅提升城镇排涝能力,新建、改造城市雨水管网450余公里,提升改造雨水泵站10座,提升改造城镇排涝泵站50座,增加排涝流量100立方米/秒,城市雨水提排量从3.7万立方米/小时提升至4.2万立方米/小时,城镇积涝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保供水
对标“同源、同网、同质、同价”目标,强化规划引领、多方协同、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十年来,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500余公里、加压泵站65座、扩建制水厂2座(达阔水厂、环中水厂)。2015年实施东苕溪30万吨/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了对河口水库和东苕溪双水源供水体系建设,提高了安全饮水供水保证率和供水系统应对水文特殊年的能力。2019年实施西部山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新建水厂1座(莫干山英宏水厂),实现了山区供水全面覆盖。截止到2022年,全县制水能力达到25万吨/日,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2022年10月开工新建的10万吨/日乾元新水厂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供水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安全保障。
抓节水
十年来,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县用水总量从2015年3.37亿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2.4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85.9立方米下降到37.7立方米,降幅超过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35立方米下降到12.7立方米;积极推动公共领域节水,共完成节水型载体共计206家、节水标杆共计11家;完成全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624提高到0.633,农业节水1.4%。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及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双达标验收。
文/俞黎新
本版图片由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美丽德清专班提供